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后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在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契诃夫的小说对理想和未来给予极大的关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他希望每个人能为这个未来做好准备。有无理想?理想的性质是什么?成了契诃夫检验小说主人公生命价值的标准。《醋栗》(1898)中的尼古拉的梦想,是能够在乡间拥有一座庄园,能够吃上自己种的醋栗,过上悠闲舒适的地主生活。他为此想尽一切办法攒钱,多年后终于实现了愿望。小说的叙述人他的庄园探望时,发现尼古拉已经被他的“理想生活”改变了外形,恰像一头养在圈里的猪。契诃夫为“庸俗的理想”而痛心疾首,呼吁要追求“更合理、更伟大的东西”。
《樱桃园》(1903)是契诃夫最重要的戏剧作品。主人公俄国女贵族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在巴黎盘桓五年,终于回到了她在俄罗斯的庄园。她还没有来得及回味内心对祖国和故乡的爱恋,现实的无情打击就接踵而至。由于抵押借款到期未付,樱桃园面临被拍卖的窘境。她的朋友、商人罗巴辛建议将这座樱桃园划片出租给城里人盖别墅,得来的钱不仅可以归还借款,而且保证每年有丰厚的收入。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不懂也不屑于商业经营,她迟迟做不出任何决定。最后樱桃园被拍卖,而买主正是罗巴辛。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在工人砍伐樱桃树的斧头声中又一次戚然离开祖国,继续她旧式贵族的生活。
剧中“落伍”的人物都力图赶上时代步伐,但因为他们不具备“行动”的能力,反而显得躁动不安,进退失据。同时,契诃夫分明又留恋传统的诗**,因此剧中对柳鲍芙的落寞和樱桃园无可挽回的消失流露出一种柔情和凄况的味道。
《樱桃园》是一部反情节的静态剧。剧中人物对话背后还包含着“潜对话”。潜对话使对话变得“语无伦次”,它传递信息的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削弱了情节性,增强了抒情性,丰富了内涵。象征手法在戏剧中也有出色应用。舞台背景采取四季更替的模式,四季的交替暗示着生命的周期,昭示着旧式生活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更宏大的象征是樱桃园本身。樱桃园和以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为代表的旧式贵族生活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它的寓意更宽广、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