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附录二03

字体:16+-

1919年11月20日,刘师培卒。身后萧条,历两日始入殓,由陈独秀出资代为料理后事。时章太炎在上海。陈去病致北大校长蔡元培书说:“兹因就医返沪……即闻太炎云申叔死矣,正惊讶间,而申报亦复详列其事,为之懊丧不置。”[195]陈刚到上海就先于报刊从章处“即闻”刘的死讯,说明章对刘的情况依然关注;但仅云“申叔死矣”一句,又分明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为一位不可多得的国学人才的夭折而惋惜,但同时却不能宽恕其堕志丧行。章曾为苏曼殊、黄节、黄侃等许多故旧的辞世送去挽联,寄托哀思,于刘独无所表示;自定《年谱》忆及多少友人,于刘却讳莫如深;反之,分别写于1914年、1934年的《苏元瑛记事》、《黄季刚墓志铭》,却一反过去,对刘师培的变节与附逆一再作鞭挞,足见其失望之深。

章太炎、刘师培订交于1903年“苏报案”发生前夕,即排满革命春潮涌动之日,而其最终决裂却是在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和辛亥革命确然失败之时,显然具有象征的意义:其交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一波九曲及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过的艰难历程。

章、刘交谊,说到底,是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变动及其相互交感的时代条件的产物。是时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不仅表现为排满革命洪波涌起,而且还表现为要求保存国粹、复兴中国文化的国粹思潮的激**。作为革命派一翼的国粹派的崛起,正是此种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变动、交感的重要表征。国粹派是排满革命论者,又是文化决定论者,相信学存国虽亡可复,学亡国必随之,且万劫不复。明乎此,便不难理解章、刘作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国粹派的两位主帅人物,其定交不限于共同的政治目标,更托情于复兴中国文化宏大的抱负。也唯其如此,在订交之初,他们志同道合,借经史助益革命和倡言“古学复兴”,从政治、文化两个层面有力地彰显了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气。其交谊也因之令人神往。

导致二人交谊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刘师培的堕志丧行;章太炎为修复交谊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与真诚,但其失误也无需讳言。这不单是指章一度悲观厌世及其错误地求贷于端方,客观上加速了刘的堕落;更主要是指他过分夸大了自己与刘师培所肩负的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并使之凌驾于政治的目标之上,从而忽视了对彼此交谊最重要的共同的政治前提的不断培植与加固。换言之,便是过分注重刘师培的国学才华,而对其“无德”即政治上的堕落,作过多无原则的宽容。例如,在刘变节之后,他不是谴责其叛变投敌,令其改过自新,而是首先担忧“中夏无主文之彦,经术有违道之谤”,因而仅仅劝其归隐治学。同样,辛亥后力保刘师培,只一味强调其“学问渊博”,而将其变节仅说成是“不应深论”的“小疵”。其结果是刘虽得到了革命派的宽容,但其本人却无幡然悔过之心,以至于在袁氏窃国浊浪中,故态复萌,再次堕落。同时,章也不懂得,离开了共和革命的共同大目标,他想与刘继续合作共倡国学、振兴中国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刘上书端方主张设存古学堂,尊孔读经,和藉经术替袁氏鼓吹君政复古,无不说明随着政治上的堕落,其文化主张也较前大异其趋,是不足取的。总之,春秋责备于贤者,章既不懂得必须从政治上挽救刘师培,他也就无法维持他们的交谊。

同时,也应当承认,刘师培承家学渊源,学有专长,终因堕行丧志,身败名裂,盛年而亡,这对传统学术的发展,毕竟是一种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章、刘友谊的悲剧又是值得惋惜的。

[1] 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1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警钟日报》,“中国教育会纪事”,1904-06-24。

[3] 《康有为政论集》上,281页。

[4] 邓实:《国粹学报第一周年纪念辞并叙》,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1期。

[5] 刘师培:《论古学出于史官》,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6] 刘师培:《国学发微》,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9期。

[7] 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9册,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

[8] 刘师培:《论孔子无改制之事》,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24期。

[9] 《春秋平议》,载《国粹学报》,第6年,第3期。

[10] 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

[11] 刘师培:《孔子传》,载《中国白话报》,第13期。

[12] 林獬:《新儒林外史》,载《中国白话报》,第21~24合期。

[13] 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载《东方杂志》,1904年,第3期。

[14] 黄节:《孔学君学辩》,载《政艺通报》,1907年,第1号。

[15] 邓实:《国学真论》,载《国粹学报》,第3年,第3期。

[16] 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272~27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 刘师培:《孔子传》,载《中国白话报》,第13期。

[18] 章太炎:《儒术真论》,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120~121页。

[19] 章太炎:《原经》,见《国故论衡》卷中。

[20] 章太炎:《检论、订孔上》,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183页。

[21] 章太炎:《与人论朴学报书》,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2] 章太炎:《訄书》,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179页。

[23] 章太炎:《儒道第三》,见《訄书》初刻本。

[24] 章太炎:《检论·订孔上》,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180页。

[25] 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6期。

[26] 邓实:《古学复兴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9期。

[27] 刘师培:《孔学真论》,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5期。

[28] 刘师培:《孔学真论》,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5期。

[29] 刘师培:《孔子传》,载《中国白话报》,第13期。

[30] 刘师培:《孔子传》,载《中国白话报》,第14期。

[31] 刘师培:《孔子真论》,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5期。

[32] 刘师培:《孔学真论》,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5期。

[33] 刘师培:《孔子传》,载《中国白话报》,第13期。

[34] 傅斯年:《清代学问的几种门径书》,见《傅斯年全集》,第4册,1459页。转引自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家传统的冲击》,台北,1985。

[35] 刘师培:《孙兰传》,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58册,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

[36] 章太炎:《别录甲》,《訄书》重订本,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7] 邓实:《明末四先生学说序》,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3期。

[38]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9册。

[39]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40]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41] 章太炎:《清儒》,《訄书》重订本。

[42] 章太炎:《别录甲》,《訄书》重订本,见《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3]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节》,载《制言》,第25期。

[44] 章太炎:《说林上》,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5] 章太炎:《学隐》,《訄书》重订本。

[46]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47] 刘师培:《近世汉学变迁论》,载《国粹学报》,第3年,第7期。

[48] 刘师培:《近儒学术系统论》,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9册。

[49] 章太炎:《清儒》,《訄书》重订本。

[50] 刘师培:《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5册。

[51] 章太炎:《清儒》,《訄书》重订本。

[52] 章太炎:《原学》,《訄书》重订本。

[53] 刘师培:《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5册。

[54] 章太炎:《清儒》,《訄书》重订本。

[55]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9册。

[5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28页。

[57]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58]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59]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60] 章太炎:《答铁铮》,见《章太炎全集》(四)。

[61]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62] 刘师培:《崔述传》,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58册。

[63] 章太炎:《说林下》,见《章太炎全集》(四)。

[64] 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6册。

[65]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66] 马叙伦:《中国民族主义发明家黄梨洲先生传》,载《政艺通报》,1903年,第20号。

[67] 马叙伦:《中国民族主义发明家黄梨洲先生传》,载《政艺通报》,1903年,第20号。

[68]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左盦外集》卷九,见《刘申叔先生遗书》。

[69] 邓实:《国粹学报发刊辞》,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70]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71] 陈去病:《五石脂》,载《国粹学报》,第3年,第3期。

[72] 刘师培:《东原学案》,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73] 章太炎:《汉学论》,见《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4]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75]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76]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77] 章太炎:《汉学论》,见《章太炎全集》(五)。

[78]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

[79] 章太炎:《别录乙》,《訄书》重订本。

[80] 邓实:《国学今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81] 刘师培:《东原学案》,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6期。

[82] 刘师培:《戴望传》,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58册。

[83] 章太炎:《清儒》,《訄书》重订本。

[84] 刘师培:《〈国粹学报〉发刊辞例言》,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85] 刘师培:《论古学出于史官》,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86] 章太炎:《菿汉微言》,见《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刻本,1919。

[87]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2期。

[88] 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尔雅》,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6册,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

[89] 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书》,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6册。

[90] 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程子》,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6册。

[91] 《警钟日报》,1904-04-14。

[92]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3集。

[93] 刘师培:《悲佃农》,载《民报》,第15号。

[94]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总序》,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册。

[95] 刘师培:《小学发微补》,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5期。

[96] 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凡例》,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9册。

[97] 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54册。

[98] 刘师培:《中国历史大略》,载《中国白话报》,第19期。

[99] 刘师培:《中国历史大略》,载《中国白话报》,第19期。

[100] 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刘申叔遗书》,第54册。

[101] 刘师培:《中国革命家陈涉传》,载《中国白话报》,第16期。

[102] 刘师培:《攘书·帝洪篇》,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8册。

[103] 刘师培:《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载《中国白话报》,第20期。

[104] 刘师培:《甲辰年自述诗》自注,载《警钟日报》,1904-09-11。

[105] 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载《国粹学报》,第4年,第10期。

[106]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社会学史序》,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册。

[107] 刘师培:《拟编辑乡土志·序例》,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12期。

[108] (苏)N.C.科恩主编:《19世纪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梁逸译,4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09]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社会学史序》,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册。

[110] 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凡例》。

[111] 刘师培:《重刊洪氏元史西北地附录释地序》,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2期。

[112] 参看《中国历史教科书》第1册第1课。

[113]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文字学史序》,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册。

[114] 章太炎:《信史上》,见《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5] 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载《国粹学报》,第4年,第9期。

[116] 刘师培:《古政原始论·总叙》,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4期。

[117] 刘师培:《南北诸子学不同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2期。

[118] 刘师培:《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6册。

[119] 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载《国粹学报》,第4年,第9期。

[120] 刘师培:《古政原始论》,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6期。

[121] 章太炎:《与刘光汉书》,见《章太炎全集》(四)。

[122]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4卷,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3] 参看拙作《晚清国粹派与社会学》,载《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124]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

[125] 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册。

[126] 见《刘申叔先生遗书·序》。

[127] 章士钊:《孤桐杂记》,载《甲寅周刊》,第1卷,第37号。

[128] 钱玄同:《〈章太炎黄季刚二君关于刘申叔君之文十首〉题记》,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

[129] 蔡元培:《刘申叔事略》,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30] 《刘申叔先生遗书序》。

[131] 棣臣:《题国粹学报上刘光汉兼尔同志诸子》,载《国粹学报》,1906年,第2期。

[132] 尹炎武:《刘师培外传》,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33] 尹炎武:《刘师培外传》。

[134]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见《革命逸史》,第3集。

[135] 刘赋:《岁暮怀人》,载《警钟日报》,1904-10-2。

[136] 章太炎:《章太炎致刘申叔书》,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137] 章太炎:《章太炎再致刘申叔书》,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138] 章太炎:《章太炎再致刘申叔书》,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139] 章太炎:《说林》,载《民报》,第10号。

[140] 章太炎:《与刘光汉书》,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12期。

[141] 章太炎:《章太炎致刘申叔书》,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142] 章太炎:《章太炎黄季刚二君关于刘申叔君之文十首》,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43] 章太炎:《与刘光汉书》,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12期。

[144] 章太炎:《章太炎致刘申叔书》,载《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145]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

[146] 章太炎:《章太炎黄季刚二君关于刘申叔君之文十首》,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47] 章太炎:《与刘光汉书》,载《国粹学报》,第2年,第12期。

[148]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见《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

[149]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见《革命逸史》,186页。

[150] 万易:《刘师培》,见《仪征文史资料》,1984年,第1辑。

[151] 章太炎:《与刘光汉黄侃问答记》,见《章太炎全集》(四)。

[152] 《刘申叔先生遗书序》。

[153]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见《革命逸史》,187页。

[154] 原文为“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刘光汉事略补述》,见《革命逸史》,187页。

[155] 公权:《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载《天义报》,第6期。

[156] 刘师培:《社会主义与国会政策》,载《天义报》,第15期。

[157] 钱玄同:《左盦诗录后叙》,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1册。

[158] [日]竹内善朔:《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辑。

[159] 黄侃:《太炎先生行事记》,载《制言》,第41期。

[160] 参看杨天石、王学庄:《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载《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第6期。

[161] 《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

[162] 陶成章:《浙案纪略》,见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3] 陶成章:《浙案纪略》,见《陶成章集》下编。

[164] 陶成章:《浙案纪略》,见《陶成章集》下编。

[165] 陶治公:《中国同盟会原始党报(民报)的历史和我在报社服务的一些见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未刊稿。

[166] 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见《革命逸史》,第2集。

[167] 《列宁选集》,第1卷,218页。

[168] 陶成章:《浙案纪略》。

[169] 《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70] 《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71]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28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72] 见《建国月刊》,1935年,第12卷,第4期。

[173] 见《新世纪》,1909年,第109号。

[174] 《苏曼珠全集》,第1集,199页,北新书局,1931。

[175] 钱玄同:《章太炎黄季刚二君关于刘申叔君之文十首》按语。

[176]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284页。

[177] 柳无忌:《苏曼殊及其友人》,《曼殊全集》卷5,21页。

[178] 刘成禺:《洪宪记事诗本事簿注》卷1。

[179] 汪太冲:《章太炎外纪》,16页,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1934。

[180] 《与刘光汉书七》,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81] 1908年6月章发表《排满平议》,表明他已与无政府主义决裂,这又不同于刘。

[182] 钱玄同:《章太炎黄季刚二君关于刘申叔君之文十首》按语。

[183] 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册。

[184] 后因经费无着,其事无成。

[185] 《癸丑纪行六百八十八韵》,《左盦诗录》卷3,见《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1册。

[186] 曼华:《同盟会时代民报之始末记》,《辛亥革命》(二)。

[187]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375、3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88] 转引自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107页。

[189] 见本刊第1期。

[190] 《鲁迅全集》(六),54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91] 《章太炎年谱长编》,471、469页。

[192] 参看马叙伦的《石屋余沈》第192页和章太炎的《黄季刚墓志铭》。

[193] 转引自李韶清《黄晦闻之生平及其政治学术思想举例》,见《广州文史资料》,1963年,第4辑。

[194] 见李韶清:《黄晦闻之生平及其政治学术思想举例》。

[195] 《北京大学日刊》,19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