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一、文学认知的主要内容

字体:16+-

文学的认知作用指的是,文学通过生动形象而真实可信的描绘帮助人们了解特定时代生活的现象和本质,并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推知未来。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由于它们用艺术的手段真实地再现了彼时彼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可以使读者知道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情趣等各个方面。

首先,文学能够认识社会,是社会的史料库和百科全书。

透过文学作品描写的社会生活的林林总总,使我们能够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了解历史,观照现实。恩格斯认为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他这样评价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2]《人间喜剧》全面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法国社会风俗的浓缩史。作者巴尔扎克不愧为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宏大的文学构架系统,通过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这三大主题,再现了从“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认知价值,早期着重于对民俗风情的考察,孔子用简单的一句“诗可以观”对当时文学的认知价值做出了最简明扼要的总结。“观风俗之盛衰”,波诡云谲、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尽收眼底,可以通过查阅那些远古的神话、传说、诗歌来解析人类社会制度礼仪的变迁。这一点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大量口头相授流传下来的各地民谣,为社会各个阶层所作,从中反映出从远古神话传说时代至春秋时期的风俗习尚、精神信仰和社会生活与变迁。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从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生活,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国风》中的《七月》,是一篇极古老的农事诗,与《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在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方面是极为可贵的资料。

其次,文学能够认识人,包括认识自我和他人,揭示复杂隐秘的人性思想。

人的内心世界犹如一个黑匣子,科学的方法难以破解其中的奥秘,而意图破解人类自身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鲁迅很是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深挖人性:“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些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集外集·穷人小引》)《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有着非常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庸常之辈;另一方面他又野心勃勃地想做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因为世界是由这样的人来统治和主宰的,普通人只不过是被奴役者和被控制者罢了。于是,他狠心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以此来证明这一点。但是事后他始终处在痛苦的边缘,内心的两种观念不断地相互较量,最后,一方战胜了另一方,拉斯柯尔尼科夫投案自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其他的人物,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卡拉马佐夫父子两代人、《穷人》中的小人物杰弗什金、《双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都有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性的哲理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拷问。

反观鲁迅的作品,他塑造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主人公形象,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鲁迅洞悉人性的弱点和国民劣根性,并毫不犹豫地予以猛烈抨击。勤劳、善良、顽强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但在旧社会她从未获取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尊严,被人肆意践踏、鄙视,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她临终时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种悲剧性的反抗展现了底层小人物的绝望和悲凉。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也是底层人物形象的代表,他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地位卑微的阿Q,连名字都是一个代号,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虽然不甘于生活的艰难,努力挣扎,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均以失败告终,所以他只得用“精神胜利法”来麻木自己的灵魂,自欺欺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的作品使我们深刻地反省自己的灵魂,警醒并检讨自己,通过自我批判进行自我救赎。所以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形象能够成为自我的化身,把对象认知转变为自我认知,把外在认知转变为内在体验,人在这时是作为物而不是人被把握的,因此对人的理解是最深刻的。在文学认识活动中,我们既认识了他人,也认识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