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二、东方文本结构理论

字体:16+-

(一)《文心雕龙》中的文本结构理论

刘勰是南朝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曾夸赞《文心雕龙》体大虑周。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的文本结构理论散布于全书,在《情采》《镕裁》《声律》《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附会》等篇中皆可窥得,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刘勰在《知音》篇中所述的“六观”。由此可见,“文学是分层次的”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属于西方,更重要的是,刘勰提出“六观”思想的时间是远远早于西方学者的。

要谈“六观”,先要明白何为“知音”。在此处,“知音”是指能够对文学作品生发出正确的批评与理解。从《知音》篇所载“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即可得知,在刘勰看来,要考察文学作品,可将其划分为六个层面:作品体裁、作品词句、创新与否、表现手法、用典意义、作品音节。刘勰认为,如果分别从这六个层面来批评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那么这个作品的好坏就显而易见了。

(二)“言意之辨”中的文本结构理论

“言意之辨”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出的关于文本结构的独具特色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哲学与美学意义。

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对言意关系思考的记述。《周易·系辞上》中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讨论。在这里,显然可知“言”是《易经》中的卦辞,而“象”是卦辞所指向的意义,但语言是无法完全表达意义、意义是无法被语言所穷尽的,文学作品被分为语言与意义两个层面。

对于将文学作品分为两个层面的“言”与“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不同的解答。三国时期的荀粲秉持道家学说,认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故曰“言不尽意”。西晋时期的欧阳建则与荀粲意见相左,他恰恰认为语言可以完全地表达思想,为此他专门著文《言尽意论》,因为当时“言不尽意论”正当流行,故他将自己称作“违众先生”。与这两种对立观点并存的是三国时期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既肯定了言、象的表义功能,又指出言、象只是传达意义的方式,只要将这种方式忽略,就可做到“得意”,故这种“得意”凭借的是“忘象”与“忘言”。王弼对“言、象、意”的关系阐释,赋予了这三个层面一个清晰的审美层次,是“言意之辨”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