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第一节 作家的个性和心理

字体:16+-

一、作家的个性特征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作家自己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种个性特征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作家的创作个性。个性特征的形成对一个作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标志着作家创作的成熟,而且标志着作家风格的形成。

作家特有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心理素养、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等精神特点共同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通过对生活的能动反映而转化为其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中所显现出来的基本特色。别林斯基说:“一个诗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1]所以说,对于一个有独创性的作家,他有什么样的创作个性,其作品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宋代词人柳永和苏轼,他们的婉约词和豪放词,更能说明作家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问题。有文坛佳话说:“东坡在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这段对话中说到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婉约清丽、凄楚动人,是写旅客乡愁和离情别绪的代表之作;“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雄健豪放、旷达飘逸,是以怀古为题材的词的典范作品。由于柳永和苏轼的创作个性不同,以上两首词完全代表了两位词人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词风。

作家的个性特征一般包括现实个性特征和审美个性特征两个层面。作家的现实个性特征体现着作家自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气质,作家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气质又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尤其决定着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作家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是社会的脊梁,是现实世界精神的引领者,是有良知的群体,是人类思想的先导,所以,作家往往和现实格格不入,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成为作家创作的动力。古今中外这样的作家很多,他们大都是特立独行甚至不被现实社会所容的人。中国古代有屈原、“竹林七贤”,现代有鲁迅等人;西方有波德莱尔、拜伦、王尔德、卡夫卡等。他们无不如此。创作个性的最高层面是审美个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人格。作家超越了自我,达到审美境界,也就形成了创作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即便是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作品,由于作者个性特征不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不同的。作家的个性特征是其先天个性特征在后天外在的生活经历、内在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文学创作中得到鲜明体现的一种绝无仅有的个性特点。爱德华·杨格曾经说:“她带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我们个个都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2]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家的个性特征反映到创作中就体现出其具有自己独特声音的创作个性。比如,明初文坛双子星宋濂和刘基,一个偏重理学,一个任性自然,同样写一篇《松风阁记》,宋濂是由景色导入对理学的阐释,引发的是作者对“道”的体悟,而刘基则只是融入美景之中,享受自然之音。从《将进酒》中能清楚地看到李白的豪迈洒脱,从《兵车行》里能深切地体会到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讽喻诗则“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袁枚语),给人平易近人、引人深思之感。由于作家先天个性的差异以及后天家庭、环境、经历等的不同,呈现出思想、情感、气质、爱好、习惯等方面的区别,进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面貌,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特征,带有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他提出了“才”“气”“学”“习”四个培养作家个性气质的要素。作家的创作个性是指作家所特有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精神特点的总和,形成自己的审美理想是养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关键。创作个性的核心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在创造文学形象的时候,创造了作家自己的创作个性,也就是形成了作家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审美理想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且艰难的过程,作家要不断地自我超越、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