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接受的性质和基本方式
伊瑟尔曾说过:“文学文本只有当其被阅读时才能产生反应……文本和读者两极以及发生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文学交流理论所赖以建立的蓝图。”[1]作品的意义不是固有地存在文本之中的,而是在读者在对作品的具体阅读过程中所生成的,是读者和文本合力作用的结果。读者不同,生成的文本的意义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文学接受理论把文本导向转向了读者导向,强调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极大主动性和能动性。读者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着文学接受的效果和意义。然而,这并不就意味着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理解或阐释文本。有的论者提出“本文的客观性只是一个幻想”[2],把读者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表现到极致,这就陷入了主观化的误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读者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承认文本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第一性的,而读者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只有在其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
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认识属性、价值诠释属性、交流属性等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基本属性。其中,审美属性是指“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从而给读者带来精神享受、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认识属性则是指“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所生动描绘的艺术形象或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人性的本质和丰富,从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则是指“一种从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而交流属性则是“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结果,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链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接受的基本的形式。其中阅读与欣赏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文学阅读活动包括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不但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即审美的阅读,而且还包括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非审美的阅读活动。而文学批评则是一种对于广大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活动的指导,使文学活动上升到理性分析与把握和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阅读层次。由此,文学接受的多层次性可见一斑。根据接受主体的教育背景有别,阅读作品所持有的目的、态度不同,文学接受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层次,粗略地说,主要表现在欣赏、批评、借鉴三个层次。欣赏性接受表现为一种审美接受活动,主要满足的是个体读者的审美需要,着重实现的是作品的审美价值。其接受主体主要是普通读者,着眼于对作品的阅读欣赏,其旨归于通过对作品审美性的感受、体验、赏玩,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的享受。批评性接受是指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理论观点和审美标准的导向,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评说和判断。其接受主体主要集中为学者、评论家,侧重于对作品的鉴赏研究和理性评判。作为一种建立在审美接受活动基础上的科学活动,它是审美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着重实现的是作品的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借鉴性接受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分析,意在探寻其成功的奥秘,借鉴其艺术上的特长,学习其创作技巧,提高创作能力,以便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其接受主体主要是由文人、作家等组成,着眼于对作品的借鉴与学习。作为一种以审美接受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再创造活动,审美性、创造性是其追求的目标。在欣赏、批评、借鉴三个层次中,欣赏性接受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审美接受,是文学接受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内容。无论是带有浓厚科学意味的批评性接受,还是带有鲜明创造倾向的借鉴性接受,都必须建立在欣赏性接受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欣赏性接受也是文学创作的真正和直接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