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一、文学批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方式

字体:16+-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学活动进行批评阐释,除了评价作家作品外,它还对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予以关注,并总结文学现象中的规律性问题。它既包含审美经验,又富有理性思考。它阐释文学作品的特征,分析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技巧,评估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文学研究中,文学批评必不可少。早在20世纪以前,文学批评就已实质性地存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等理论著作均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形态结构和价值意蕴,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直到20世纪,文学批评才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系统理论形态的学科,拥有独特的学科品格,不再成为哲学、美学和文学作品的附庸,文学批评的各种流派和理论主张蔚为壮观。

文学批评意味着批评家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判断和评价,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方式,但它又不同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一般读者的文学接受就是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比一般的文学接受要深刻和权威。普通读者可以凭着自身的兴趣爱好,依据以往的阅读经验,对文学作品予以个人的、随性的评价,而批评家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他们接受过专门的文学批评训练,文学理论知识深厚,文学批评经验丰富,还拥有精准敏锐的文学感悟力。与普通读者的个体化行为不同,它是一种社会化行为,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活动产生影响,并引导读者的文学评价。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具有以下属性。

其一,文学批评具有相对客观性。文学批评运用抽象思维,通过审美鉴赏,对文学作品予以理论把握和评价。文学批评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批评家首先要深入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然后又要能够置身事外,客观冷静地评判作品的优劣高低,从而概括出某些文学规律。与科学研究类似的是,文学批评从立论到论证、最后至结论,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合乎逻辑,摆出充分的事实依据,使结论可信。俄国诗人普希金认为:“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2]文学批评应具有客观标准,批评家在对批评对象进行批评时应抛弃个人的主观印象和个人感情,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它的客观性意味着文学批评具有特定的内在规律,文学批评不是他者的附属品,不依附于任何社会力量,政治、宗教、金钱和人际关系皆不能使之与其适应。将文学批评视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曾经流行一时,导致批评家忽视了文学本身的审美性,鼓吹或抨击某种文学思想,令当时的文学界深受其害。如我国“**”期间对十七年文学的无情“棒杀”,文学评论界将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严重地丧失了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无法准确、公正地评价作家及其作品。当前,中国文学正处于数量“高产”时期,大量的文学新作纷至沓来,批评家们需要不受外界干扰,客观冷静地评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评论家将文学批评嬗变为商业炒作,或者为了人情关系而对水平不高的作品予以文学吹捧,这都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这种行为只能使文学批评失去原本应有的批判色彩。如2013年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出版后便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写下《余华新作为何“轻”和“薄”》,严肃而客观地评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反响热烈。

其二,文学批评兼具社会批评和美学批评。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身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社会是由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脱离了社会性,人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批评家评判文学作品不仅与他的文学态度和文学主张有关,而且还会依赖社会标准和社会价值取向。例如,恩格斯在评价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时,就联系英国工人运动论证工人阶级必须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正确性。同时,批评家应努力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如钱锺书的《围城》,作品本身除了体现文学性以外,也对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思想苦闷有所关注。所以,文学批评中蕴含着社会批评。文学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包含了道德、政治、哲学、宗教等诸多与社会因素相关的东西,但审美是文学的根本属性,若文学失去了审美,也就失去了文学之为文学的可能性。批评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卢那察尔斯基指出:“我们必须明白地说,即使同社会批评逐渐融合之后,文学批评也不失为美学批评。”[4]

在具体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批评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时可能侧重社会批评,有时可能侧重美学批评,社会批评和美学批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别林斯基说:“只是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反过来说,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这都是片面的,从而也是错误的。批评应该是整个的,其中见解的多面性应该出自一个共同的源流,一个系统,一种艺术观点。”[5]文学批评以美学批评为主,但美学批评又离不开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它是根植于社会批评之中的,两者共同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其三,文学批评具有倾向性。文学批评是身为主体的批评家对文学作品这一客体的态度表述,必然蕴含着主体的倾向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批评家的社会地位、阶级、职位和财富权势都会影响批评家的评判。清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用评点这一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表达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总是与统治阶级主流的文学观点相异。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据统治地位,当批评家身处统治阶级阶层时更会强烈自发地维护文学施加给其阶层的影响,控制话语权,把批评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处处体现着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在阶级矛盾突出、社会激烈动**的变革时期,这种批评特点尤为明显。如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后得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评价,维护黑奴制的一派极力贬低此作品的价值,废奴派则高度赞扬此书,此后引发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二是批评家不同的艺术主张会产生不同的美学追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言志说、缘情说、文以载道说、空灵说、童心说等文学主张就有各自的文学倾向性。如李贽的童心说主张戏曲作品应该真情而不“矫强”,充分肯定传奇、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的艺术价值,倡导文学创作应出于“童心”与“发愤”,敢于批判黑暗现实。多样的文学倾向有益于文学风格、流派、创作技巧的多样化发展,繁荣文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