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欣賞十八講

二、美聲演唱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認知

字體:16+-

美國聲樂教育家範納德(William Vennard)曾很精辟地總結過:“17、18世紀強調呼吸,19世紀著重於共鳴,20世紀研究喉。”[7]

費倫像

人類對嗓音的研究肇端於18世紀中葉法國醫生費倫(Antoine Ferrein,1693—1769)開始對嗓音的發聲原理進行探索。他割下動物的喉放進風箱內,使其模擬複原發生的原理,他還發明了“聲帶”(cordes vocales)這個詞,一直使用到今天。後來又有人在人身上做實驗,了解了聲帶振動的頻率以及位置等。這些都為聲樂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科學基礎。

前文已經提到過,小加西亞發明了喉鏡,使人們能夠不隻從解剖學角度觀察無生命的人的器官,而是能夠看到活體的運動,聲帶的振動成為研究的重要內容。

時至今日,聲樂技術方麵的研究文獻已經汗牛充棟,本章的重點並不是對這些理論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而是想簡要說明美聲演唱的理論基礎。

如果確實要對美聲唱法的理論進行高度的提煉,那麽,筆者願意引用美國嗓音科學研究專家巴索羅繆(Wilmer T.Bartholomew)的一段話。

“優秀的歌唱是借助於空氣柱(它處於腹肌的經常收縮之下)以及胸肌方麵的壓力(有了這個壓力就迫使聲帶以下麵介紹的兩種振動中的一種方式或者更理想的是兼用兩種方式來振動)而形成的。在這兩種振動方式中,第一種用於較低的音,通常稱之為“胸聲區”。在這種方式中,聲帶較厚,振動時就像一對小枕頭或是像一個較軟的雙重彈簧。第二種方式用於較高的音,通常稱為“頭聲區”。在這種方式中,聲帶變得比較薄,而且是拉緊的。在這種振動中大概隻有每根聲帶的邊緣在振動,每次振動時聲門不是全部閉攏,而顯然仍是略為分開的。”[8]

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蔣英先生曾經總結過,美聲唱法的內容包括“1.歌聲的純和美;2.控製呼吸的技巧;3.有表情的道白”[9],這當然是一種較為感性的表達,但是卻能較為清晰地總結出美聲唱法的一些基本內容,比如呼吸、共鳴、吐字等各種問題。而這些,會對藝術歌曲的演繹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