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大革命和第一帝國時代之後,巴黎的沙龍文化很快崛起,大大刺激了浪漫曲的創作和表演的數量與質量的提升,1820年代之後,數以百計的浪漫曲出現。因此,賽利格這樣說:“法國藝術歌曲與浪漫曲恰好相反,即首先是有詩作,然後才配曲;而不是先有音樂,然後再填詞。法國藝術歌曲始於柏遼茲,根據名人詞作譜曲而成,與民謠相距甚遠;法國藝術歌曲在沙龍高雅環境中得到發展。”[5]
早期的浪漫曲作曲家中最著名的亨利·洛瑪格內希(Henri Romagnesi,1781—1850),是一位歌手、教師,也是一位浪漫曲的作曲家,他寫過《浪漫曲歌唱藝術》(L'art de chanter les romances)在當時很有影響。他的浪漫曲創作受到德國藝術歌曲的影響,自稱所寫是“夢幻與莊重的旋律”(mélodies rêveuses et graves),洛瑪格內希的歌曲伴奏已經比較複雜,和聲也趨於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