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欣赏十八讲

三、德彪西中、晚期艺术歌曲

字体:16+-

1892至1914年这段时间被学术界认为是德彪西艺术歌曲创作的中期阶段,此时的德彪西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名作频现,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包括《比利蒂斯之歌》、《华丽的盛宴》以及《马拉美诗歌三首》。

《比利蒂斯之歌》(Chansons de Bilitis)作于1897—1898年间,原诗来自诗人,也是作曲家的朋友皮埃尔·路易(Pierre Louys)于1894年出版的诗集。比利蒂斯是古希腊的女诗人,和我们熟悉的萨福是同时代人,人们在塞浦路斯的一座墓穴的墙壁上发现了她写的诗歌,这位比利蒂斯的身份大概是妓女,当时应该很有名。1894年,路易去意大利旅行,结识了文学家纪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纪德的指引下,他也去了阿尔及利亚的比斯克拉(Biskra),在那里他与一位叫梅里亚姆的当地跳舞的少女相识、相恋。这也就成为后来创作《比利蒂斯之歌》的灵感来源,因此,这本诗集献给纪德,至于比利蒂斯,乃假托之名而已。作为路易的密友之一的德彪西,对《比利蒂斯之歌》十分感兴趣,挑选了其中的三首谱曲,就是后来的《比利蒂斯之歌》。3首分别是:《潘神之笛》(La fl?te de pan)、《发辫》(La chevelure)和《水精灵之墓》(Le tombeau des Naiades)。

德彪西写过两套《华丽的盛宴》(fête galantes),一套写于1891年,另一套作于1904年,歌词均出自魏尔伦的同名诗歌。“华丽的盛宴”是指绘画史上以安东尼·华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为代表的一种画风,此类作品专画淑女、绅士游乐图,在18世纪非常兴盛。魏尔伦就是受到这些绘画的影响,在1864年完成了诗集《华丽的盛宴》,后来德彪西就挑选了其中的六首创作出两套艺术歌曲。

《华丽的盛宴 I》作于1891年,三首分别是:1.《悄悄的》;2.《木偶》;3.《月光》。

1.《悄悄的》(En sourdine)取自魏尔伦诗集的第21首,诗歌的基调是淡然、优美的哀愁,音乐一如德彪西在乐曲开头所写的表情术语“Reveusement lent”(幻想、沉思的慢板),力度变化并不太大,却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2.《木偶》(Fantoches)取自魏尔伦诗集的第11首,这是一首非常戏剧性的作品。施卡哈姆西(Scaramouche)和普尔钦奈拉(Pulcinella)在月光下指手画脚地在商量阴谋诡计,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俊美的西班牙海盗和医生波伦纳的女儿**。钢琴部分模仿吉他的拨弦手法,作者着意刻画的是一种西班牙风情。

谱例:《木偶》(选自《华丽的盛宴Ⅰ》)

3.《月光》(Clair de Lune)是魏尔伦诗集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德彪西把诗歌中的那些意象:假面舞、贝加马斯卡舞、月光、喷泉、大理石雕像等都融合起来,把那种静谧的气氛营造得恰到好处。德彪西在引子部分就已用一个移位的五声音阶作为基础,来为歌曲奠基,或者更像是绘画一样,打上底色。

谱例:《月光》(选自《华丽的盛宴Ⅰ》)

《华丽的盛宴 II》作于1904年,这套歌曲是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献给妻子艾玛。三首分别是:

1.《天真的少女》(Les Ingénus)取自魏尔伦原诗集的第7首,描绘的是青年男女之间情窦初开的景象。音乐的进展缓慢,从很弱的力度进入,直到**处,钢琴也只是以f的力度示人。

2.《牧神》(Le Faune)是魏尔伦原诗集的第14首。诗中展现的潘神是德彪西钟爱的形象之一,“赤色陶土制成的老牧神”预示着可悲的结局。牧神的笛子是重要的意象,因此,德彪西用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来表现笛声,他甚至在乐曲一开头的地方对钢琴写下了这样的提示“像笛子一样”(ainsi qu’une flute)。

谱例:《牧神》(选自《华丽的盛宴Ⅱ》)

3.《感伤的对白》(Colloque sentimental)是魏尔伦原诗集的最后一首,即第22首。作者以两个幽灵(应该是一男一女)对往事的追忆来表现“感伤的对白”。这首歌曲在调性布局上十分精致,“既有调性不明的全音阶部分,又有作用微弱而不断变换的中心和弦。和弦色彩给人以孤寂、冰冷、鬼影等情景的象征和神秘的感觉”[3]。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彪西的健康情况恶化,创作力衰退,这一阶段,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数量已经非常少。只有《马拉美诗歌三首》(3 Poèmes de Stéphane Mallarmé)比较出名,作于1913年,是德彪西晚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名篇。包含三首:1.《叹息》(Soupir);2.《虚无缥缈的愿望》(Placet futile);3.《扇子》(Even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