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係:戲劇卷

後戲劇劇場

字體:16+-

雷曼

■導讀

漢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戲劇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海納·穆勒、布萊希特、羅伯特·威爾遜和古希臘戲劇,著作頗豐。其中《後戲劇劇場》為他帶來世界性的聲譽。該書在1999年出版後的數年間,已經被譯為英、法、葡、西、意、日等十幾種語言,並數次再版。可惜至今尚無中文全譯本。選文摘譯自該書的序言部分。

在“後”字頭理論標簽頗為盛行的今天,雷曼效仿群倫的做法,一方麵,有借助熱潮、吸引眼球之意;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試圖在深刻理解當代戲劇發展的基礎上,為困頓低沉的戲劇局麵提供一種前瞻性的理論觀察,引導戲劇在21世紀的發展。在後一點上,作者顯然是想與差不多半個世紀前斯叢狄的《現代戲劇理論》形成對話和張力,同時也以書名中“戲劇”與“劇場”之間悖論性的組合,顯露出理論的端倪。因此,在這裏概述斯叢狄的著作是有必要的。

斯叢狄把現代戲劇的危機作為理論探討的對象,至於戲劇概念,他認定為“指一種文學史的現象,即產生於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尤其是17世紀的法國,並且在德國古典文學時期得到繼續發展的戲劇”[113]。這樣的戲劇形成了一個封閉的人際世界,其語言媒介是對白,“對白作為戲劇中的人際交談大權獨攬,它反映了如下事實:戲劇隻是由對人際互動關係的再現構成,它隻關心在這個氛圍裏閃現的東西”。[114]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前提下,斯叢狄展開了對現代戲劇的論述,包括戲劇的危機、挽救的嚐試和嚐試性的解答三部分,先後探討了從易卜生到米勒、從自然主義到蒙太奇的多種戲劇實踐和理論。

與斯叢狄把對白看做戲劇的核心相類似,雷曼把劇作文本認定為戲劇的核心。二者重心雖不一致,然而都認為,戲劇主要是劇作家的文學創作,戲劇表演則是從屬性的、次要的活動。重心的略微差異帶來的則是理論取向的判然有別。斯叢狄的論述是順著核心觀念,透視現代戲劇的理論與創作;雷曼則先樹立一個標靶,然後以“後戲劇劇場”之名起而反對之,樹立自己的理論界標。很顯然,在這樣的說法中“戲劇”(drama)和“劇場”(theater)是可以相互分離、單獨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