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第2版)

二、从公众感兴看艺术门类

字体:16+-

事实上,艺术分类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而目前可见的任何一种艺术分类都各有其得失。人们大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艺术门类进行研究,提供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从而丰富对于各门类艺术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但是,为便于认识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存在,本书还是要从我们对艺术和艺术学理论的特定理解角度,向读者提供一种艺术门类的划分方式,这可以称为感兴方式分类法。这是指从艺术作品唤起公众感兴的方式之不同去划分艺术门类。

具体说来,从艺术作品唤起公众感兴的视野看,艺术门类可以有两大种类:一类是直观艺术,这是指公众以形象直观方式去感受艺术品的兴辞;另一类是非直观艺术,这是指公众以非形象直观方式或间接方式去感受艺术品的兴辞。在直观艺术中,根据有关人的五官感觉的认识,还可以作出如下细分:视觉直观艺术、听觉直观艺术、视听综合直观艺术。同时,非直观艺术是专指由公众的文字素养及想象力匹配起作用的艺术门类,这就是语言艺术即文学。如此,可获得如下四种艺术门类系列:

第一,视觉直观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现代设计、建筑与园林、书法);

第二,听觉直观艺术(音乐);

第三,视听综合直观艺术(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第四,非直观艺术(文学)。

下面就根据这种感兴方式分类法,对各门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作简要阐述。

1.视觉直观艺术

视觉直观艺术,是指用一定物质媒介和手段塑造具有视觉直观性的艺术形象以唤起公众感兴的艺术。它一般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现代设计、建筑、书法、篆刻等门类,也通称为美术。视觉直观艺术是以视觉感受为基础的直观性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符号组织形式来获得确定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视觉感官以唤起欣赏者的兴会。

视觉直观艺术塑造形象的物质媒介多种多样,如颜料、水墨、布、纸、木、石、玻璃、金属、胶卷、相纸等。它以可视的物质材料,在二维或三维空间,通过构图、透视、用光等手段,塑造直观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所以,视觉直观艺术又可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形式美的法则在视觉直观艺术中运用得尤其广泛和普遍。视觉直观艺术运用形式美的造型规律,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材料,加工整合成各门类艺术的艺术形式外观。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创造出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其形象中的意蕴更突出地表现为象征和寓意。视觉直观艺术正是凭借这种特定方式去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

视觉直观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过程。它往往选取事物运动变化中的瞬间典型情状,通过瞬间静态最大限度地暗示动态,传播信息,引发欣赏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视觉直观艺术由于具有凝固不变的静态形象,可以反复观赏,并且流传久远,因而成为时代变迁发展的历史文化见证。

下面介绍视觉直观艺术主要的具体门类,其每一门类又具有各自的基本特性。

(1)绘画。绘画是运用笔墨颜料、纸帛画布等物质媒介,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表现手段,在二维空间描绘平面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繁多,按照使用的工具材料,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按照题材内容,又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历史画、宗教画、静物画、动物画等;按照表现形式,还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组画、插图等。绘画的基本特性如下。

图29 周昉:《簪花仕女图》

第一,形象确定。绘画虽然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描绘形象,但通过透视、色彩、比例、构图等手段构成的独特艺术语言,在描绘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自然风光时,可以表现出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质感和逼真效果,使绘画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在形象描绘上更为具体确定。晋代文艺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表现事物的具体形貌色彩正是绘画的特长。

第二,取材广泛。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可以精确地再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风景、人物形象、生活场景都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从而使绘画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在绘画中,可以对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做直接的刻画,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29),取材于贵妇人悠闲的生活,画面通过盛开的辛夷花、贵妇人身披的薄纱上衣透露出暮春时节的一股暖意,暗示了画面的时令特征。这些贵妇人都是盛装,衣饰华丽,色泽鲜艳,面容修饰入时,充分展现了锦衣玉食的奢华贵族气度,同时通过春天里不同场景的“采花”、“赏花”活动,特别是通过对贵妇人们一种懒散和略带惆怅的举止的刻画,强烈地表现出封建社会贵妇人特有的那种孤寂的内心世界。绘画不但能再现人物及具体背景,而且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冲突、人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俄国画家列宾(Repin,1844—1930)的《伏尔加河纤夫》,就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的苦难深重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由于绘画的二维空间性和鲜明的色彩,静物和风景的题材在绘画中占有重要一席,如意境高远的中国山水画和追求光影效果的西方印象派绘画。

(2)雕塑。雕塑是以耐磨性和可塑性物质媒介(如玉、石、土、木、石膏、金属等),通过雕、刻、塑等表现手法,在三维空间塑造具有实体性的立体形象的艺术。雕塑按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雕”与“塑”两大类,“雕”是对硬材料的雕刻,“塑”是对软材料的塑造。按形象和背景的不同,一般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按体裁不同,可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民俗性雕塑、园林雕塑等。雕塑的基本特征是:实体性、理想性、单纯性。

第一,实体性。具体、生动、富有表现力和空间变化的形体,构成雕塑的艺术语言。用这种符号塑造出来的雕塑形象,都是一种立体形象,具有空间中的实体性。雕塑直接借助物质媒介呈现,物质材料本身的质地也就构成了雕塑艺术形象的质感美。由于雕塑的实体性,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移动式地去欣赏同一作品,从而能欣赏到凝固于形象瞬间动作姿态中的多面性表现。雕塑形象直观、可触,还可在明暗不同的光线下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图30 布朗库西:《空间里的鸟》

第二,理想性。雕塑主要塑造人体形象,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形象,因而使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理想化的表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雕塑的理想性特点,在古代表现为大量对神的形象的塑造,在现代则主要表现为对英雄形象的刻画。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所塑造的群像,成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追求理想的精神象征。

第三,单纯性。由于其艺术语言的特点,雕塑一般没有背景,也较难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加之现代雕塑艺术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用感觉代替观察,运用综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主要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发掘自我心灵的形,因而要求形象塑造的单纯性。单纯不是单调化,并不与丰富完整相矛盾。雕塑形象的单纯性和抽象性,使其介于生命意象与形而上的秩序之间,包蕴着活跃的生机和深长的哲学意味。如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重要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1957),他的作品以象征性的极端抽象与微妙的造型为特色,他的《空间里的鸟》(图30),将向上奋飞的鸟的自然形态简化为一根具有体积的柔和而挺拔的曲线,它的尖端高傲而执着地刺向天空,飞翔般的单纯形体似在空间中划下的一个修长的惊叹号。布朗库西在雕塑中建立了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单纯性和一种象征示意的深度。细细品味,一种对无限空间的向往之情,一种对物质特性和纯粹形体的透彻精神品格的虔诚信仰,一种力图解除所有累赘而舒坦地走向宁静超拔之境的艺术追求,在这个单纯的形象中表露无遗。

(3)摄影。摄影是以胶片、相纸、电子感光元件等为物质媒介,通过光学、化学等科学方法和构图、影调、色彩等表现手段,记录呈现于照相机镜头前的真实形象的艺术。摄影按作品的题材可分为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建筑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等。摄影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客观纪实性。摄影艺术的纪实特征,表现在它必须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直接从客观事物转瞬即逝的运动状态中,如实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时间、环境。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是抓拍或抢拍到的。纪实性是摄影区别于绘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摄影只能抓拍或摆拍呈现于照相机、摄像机镜头前的客观事物。摄影艺术的纪实性,使它成为最能体现再现特点的造型艺术。摄影所特有技术设备、科学方法和构图、光线、影调等表现手段,使它能够逼真地把被拍对象的外观形态再现出来,使作品形象达到客观纪实的艺术效果。

第二,典型创意性。摄影艺术要通过纪实手段,在再现客观生活中达到艺术真实,就必须使其艺术形象具有典型化的创意。摄影的典型创意,是通过直接从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物、事件、环境中,去选择和捕捉既有个性特征又能突出反映生活真谛和本质的瞬间来创造艺术形象。在瞬间的抓取中记录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这就是摄影理论所说的“决定性的瞬间”。摄影的画面要有典型创意,决定于艺术家的审美素质和慧眼,也要创造性地运用摄影技术和艺术手段。肖像摄影以抓拍和摆拍的方式来完成,摄影者要通过细心观察,捕捉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或面部表情的具有典型性的最佳时机,充分利用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作品中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第三,光影美与技艺美。光影美是摄影艺术用光的明暗所形成的深浅不同的影调。光是摄影的灵魂,是塑造摄影艺术形象的基本造型语言。摄影用光来作画,是通过光表现景物影像的过程。因此,摄影又称为“光与影”的艺术。摄影家有意地将光影效果与影调层次作为自己在摄影造型时的重要因素,巧妙、生动的光影效果是优秀摄影艺术作品的必备因素之一。技艺美是在创作中采用一些添加的技艺手段而获得的新颖的造型效果。光影美与技艺美有创意的结合,可为所表现的内容或营造的意象增光添彩。如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搏斗》(图31),画面上是表现逆光中呈剪影的船员们为了生存同心协力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驾驶小舟奋勇前进。天空上呈弧形的较为明亮、卷曲的白云,在深暗背景衬托下,更显得风云变幻,惊险异常。《搏斗》据作者介绍是用两底合成的,一张与海浪搏斗的小舟照片拍自越南,另一张卷曲的白云拍自中国香港地区,在拍摄时镜头前加用红色滤光镜以突出白云。多底合成效果构成新颖的画面形象,巧妙地利用了客观实体的形式感,又与原有物象拉开了距离取得创新效果。《搏斗》的形象鲜明、内涵深刻,既有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又富有哲理和思想价值,寓意着人生的不断拼搏。

图31 陈复礼:《搏斗》

(4)工艺。工艺,即工艺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造型设计和色彩装饰等方法和技巧,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制作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形象的艺术。工艺可划分为实用工艺和装饰工艺两大类。还可将其划分为三类:传统工艺,包括陶瓷、漆器、刺绣、家具等;民间工艺,包括面塑、风筝、年画、剪纸等;现代工艺,包括服装设计、室内装潢、商业美术、书籍装帧等。工艺美术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工艺作为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对于实用工艺品如服装、家具等,实用价值占主导地位,首先要考虑实用,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使用功能。同时,审美价值要服务于实用目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美感需要。因此,实用工艺的创作设计原则是实用、经济、美观。中外的陶瓷器皿都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装饰工艺如玉刻、牙雕、刺绣等,审美价值则占有突出的地位,追求装饰性的效果。装饰工艺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将取材于现实的花草鸟兽图案化、装饰化,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或体现某种抽象、宽泛、朦胧的情感气氛的艺术形象。装饰工艺的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

第二,因材施艺,重在造型。工艺美术品是对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设计时必须充分研究原材料的性能以发挥其特长,显示出材料质地的自然美感,使作品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玉雕中的“巧用俏色”,就是巧妙利用材料的色泽、材质,使石材尽量发挥其美质。如:有些木雕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随物赋形,稍加雕琢,即能制成生动传神的人物、动物等造型。工艺美术在创造艺术形象时,主要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因素来造型。

(5)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也称现代工业设计或工业设计,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几乎包括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它是工业革命后,从包豪斯到现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既区别于手工业品制作也不同于纯艺术品创作,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3]

为了克服机械化大生产的产品缺乏美感的弊端,适应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新形式法则,把新的造型概念转化为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视觉语言,从德国工业联盟到包豪斯工业设计学院,一大批现代艺术家致力于总结和创造现代设计造型理论,他们提出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时主张把握技术、功能、材料和经济法则,讲究标准化艺术造型,使现代设计真正发展成熟起来。

现代设计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现代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被称为“迪扎因”(design),这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技术美学的重要术语,它是指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技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

现代设计从设计领域分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图像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因其以信息传达为最终目的,所以是一种“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符号是视觉图像,是指设计师以视觉途径表达自身意图的,并引起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具体形状和姿态。视觉图像的构成要素是字体、标志、插图、设计影像和电脑图形等。视觉设计有平面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第二,产品设计,是指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设计,以便生产制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实用、经济、美观的产品。因此,产品设计是一种“为了使用的设计”,也称为“造物艺术”。产品设计的要素是功能、造型和物质技术条件。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

第三,环境设计,是指对各种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环境设计对人体生存空间的设计,其目的是提供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因此也被看作是“为了居住的设计”。这一场所如果以建筑物为边界,可以划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两个部分。环境设计的要素有实体要素和虚体要素。在此基础上的环境艺术对人的生存活动场所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而创造出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

现代设计配合工业生产,创造出了大批既有先进的技术性能,又有新颖美观形式的产品。由保罗·汉宁森(Poul Henningsen)设计的灯具(下页图32)用金属和塑料制成,高69厘米,完成于1958年,它是为在公共场所悬挂而设计的。在设计思想上,设计师考虑到了最大限度地防止反射光的产生,同时又能使光线所能达到的范围在最大限度上扩张。这一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经典之作,至今为各国设计师所津津乐道。

图32 保罗·汉宁森:灯具

现代设计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活动。艺术性是设计的核心价值,它对于设计的科技性和经济性起到制约和平衡的作用。现代设计的本质,是针对现代的大批量工业化生产,通过设计在产品中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使产品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加速发展,现代设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日益凸显。

(6)建筑与园林。建筑在这里不是指一般任何建筑,而是仅仅指进入艺术范畴的建筑,也就是建筑中的艺术。建筑是使用实体性的物质媒介,通过体形处理、群体组合、空间构图、环境配置等手段,建构具有文化内涵的巨大空间形象的艺术。建筑按照使用目的,可分为住宅建筑、生产建筑、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寝建筑、宗教建筑等。建筑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双重性。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这一特性从建筑与绘画、雕塑等突出审美性或精神性的视觉直观艺术的比较中呈现出来。建筑首先具有物质性的使用功能,它的存在受到物质条件和物质材料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精神性的审美功能,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是建筑艺术独具的特点。建筑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比重,在不同建筑中有很大差别,如仓库、车间、住宅等,主要侧重于物质性,而宫殿、教堂、园林、陵墓等则主要侧重于精神性。只有那些在精神性因素上达到一定高度的作品,才能上升为真正的建筑艺术。

第二,象征性。建筑不直接模仿和再现现实,而是以其巨大形体创造出一种情绪氛围,概括性地反映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审美理想和文化内涵。因此,建筑是表现性的象征艺术。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建筑虽也反映生活,却不能再现生活。绘画、雕塑、戏剧、舞蹈能够表达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建筑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建筑虽然也引起人们的感情反映,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或是庄严雄伟,或是明朗轻快,或是神秘恐怖。”[4]建筑是人们表达精神情感的象征符号,如南京中山陵的总平面形状设计成钟形,以象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就像唤醒民众的警钟,具有深刻的象征寓意。

第三,空间广阔性。与绘画和雕塑一般不需要占据多少空间不同,建筑艺术要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具有延伸规模的空间存在互相协调、借用、衬托,彼此融为一体,以构成特定的表现空间,形成与环境的整体美。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一栋于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的世界第一摩天大楼哈利法塔(Khalifa Tower,图33),原名迪拜塔,整体建筑有160层,总高828米,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是人类历史上首个高度超过800米的建筑物。哈利法塔的设计为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楼面为“Y”字形,并由三个建筑部分逐渐连贯成一个核心体,从沙漠上升,以上螺旋的模式,减少大楼的剖面使它直往天际至顶端,中央核心转化成尖塔。Y字形的楼面使得哈利法塔有巨大的空间视野享受。哈利法塔观景台创纪录地设在第124层,在景观层,整个迪拜市容尽收眼底,可俯瞰海湾,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棕榈岛”和建设中的“世界岛”都能一览无余。哈利法塔在迪拜以外数十公里处的沙丘中仍依稀可见;若从天空俯视,它就像一根银针直插云霄。哈利法塔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构成广阔的表现空间。

图33 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哈利法塔

园林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园林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对山水、树木、花草、建筑等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安排而形成的供人休闲与观赏的自然景观。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融会,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世界园林体系主要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和欧洲体系。

中国园林体系,主要是指中国古典园林,其生成以来,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了中国园林典雅精致、自然写意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园林布局随意,不尚雕饰,别有幽趣。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构造方式大致是遵循“采土筑山”或“深林绝涧”的原则,博采自然山水之精华,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构图方法,叠石造山,建亭修阁,并在周围布置奇花异木,放养珍禽怪兽,将山水田园之野趣与富贵奢侈之豪气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结合,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

西亚园林体系,主要是指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园林,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整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并使其又有新的发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印度的泰姬陵是其典型代表。

欧洲园林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渗透,最后形成“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其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形,崇尚“人工美”,从总体布局到草坪花木的修剪,比较讲究对称,构图规整严密,形成几何规则式园林。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堪称欧洲最具古典主义风格的园林艺术。

(7)书法。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以汉字符号为基础的一种表现性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笔、墨、纸为物质媒介,以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运动来塑造汉字的抽象性形象、表现精神志趣的艺术。汉字书法可以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又可分为大篆、小篆。行书可分为行楷、行草。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书法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书为心画。这是指书法属于一种表现人类心灵的艺术。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书,心画也。”书法艺术的首要特征是借笔墨线条、形体结构等来表现人的品格、气质、情操,抒发书写者的喜怒哀乐,书法的极致是和人的精神相通的。宋代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郁郁不得志。他的《黄州寒食诗帖》(图22)正是在这种精神状况下有感而书的。通篇彰显动势,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诗句里心境情感的变化曲线都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正锋或侧锋之间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结字手法也显奇特,大小、疏密、轻重、宽窄都参差错落,姿态万千。作为一种表现性空间艺术,书法不像绘画、雕塑可以再现自然对象,但仍可概括表现自然的运动节奏,凭借人的心灵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表现人的精神状况。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书法艺术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5]。书法强调用笔的势、力、节奏,书写出字的筋、骨、血、肉,也是为了显示出人的生命律动和心理内涵。书法不仅可以抒发个人情怀,还能表现特定时代的美学情调和文化精神,如从王羲之书法的妍美潇洒可窥见晋人风度,由颜真卿书法的雄浑刚健可感受盛唐景象。

第二,线的抽象。书法的造型特征是高度抽象化的“线”的艺术。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了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6]书法虽然不直接再现具体生活,也能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正是因为它能把万物抽象化为点线,为书法家尽情表现精神志趣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手段。书法能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至境,是因为它的书写对象是由方块字发展而来的汉字,其基本笔画是点、横、竖、撇、捺、提、折、钩,这些“线”的交叉变化所形成的形体结构和动势,构成了书法艺术绘画般的意境美和音乐般的节奏美。而正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展现,汉字这种抽象化的象征符号里浸透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2.听觉直观艺术

听觉直观艺术是指用一定音响和表演手段为媒介来塑造诉诸公众听觉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主要是指音乐。听觉直观艺术是以听觉感受为基础的直观性艺术,运用音响、旋律、节奏、织体、和声等艺术语言来获得不确定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听觉感官以唤起欣赏者的兴会。

听觉直观艺术以乐音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在一定时间内展开并完成,以连续流动的乐音组合成动态的抽象的时间形象。所以,听觉直观艺术又可称为音响艺术、时间艺术、动态艺术。听觉艺术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表演,才能将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也被称为表演艺术,其形象是即时的,随着表演的开端而肇始,随着表演的结束而终止。

听觉直观艺术塑造形象所使用的声音材料本身不具备概念含义,所以,音乐虽可以用声音来间接表现听不到的事物,但其内容含义是非语义性的,音乐反映生活的主要形式是用自身特有的旋律进行象征性暗示。听觉直观艺术可以从时间上分析各种过程,擅长于表现事物的运动和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状态,能最直接、强烈、细腻、充分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音乐是听觉直观艺术的主要形态。它以乐音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在一定时间内展开并完成,以连续流动的乐音组合成动态的抽象的时间形象。音乐以听觉感受为基础,其不确定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欣赏者的听觉感官使其获得审美感受。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指以人声歌唱为主的音乐,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高音、中音和低音。现代中国,把声乐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器乐是指以乐器发声来演奏的音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和打击乐四大类。声乐的体裁有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的体裁有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夜曲、舞曲、幻想曲、交响曲等。音乐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乐音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以声音为媒介来塑造音乐形象。这种声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律的和谐的乐音,包括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要素。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音响符号体系,才能塑造出富有情感和审美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乐音虽然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但却不是对大自然的声响和人的语音等的简单模拟。乐音是人类对自然声响和人的语音等原材料加以重新组织而构成的特殊音响符号体系。在音乐中使用的,大体上就是现在的钢琴上所能奏出的88个音。乐音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完美的极富表现力的音响过程。在音乐中,最生动感人的是由一系列乐音组织而形成的旋律。它最鲜明,易被人感知,能够表现乐曲的内容、风格、体裁以及民族特征等,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手段,因而被称作最具魅力的“音乐灵魂”。如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Bed?ich Smetana,1824—1884)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绘纵贯捷克美丽富饶国土的沃尔塔瓦河的风光。作品以一系列乐音创造性地构成了沃尔塔瓦河如歌的旋律,这个旋律向前推动,最后发展成波澜壮阔的捷克民族的母亲河形象。

第二,不确定性。音乐是表现性的并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它用非视觉的抽象音响符号去塑造音乐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再通过听觉激发人的想象、联想和情感等心理活动,所以音乐形象是变化不定的或有歧义的,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的音响没有语义性,音乐的铺陈也没有可视性,音响就是感情的直接载体,因而音乐形象没有具象的意义。它只是通过流动的音响、旋律、节奏、和声等去暗示生活的意义,象征作者的情感和情绪。音乐形象会对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令其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但它本身并不能提供实在确定的形象。

即使在一些“描绘性”较强的标题音乐作品中,人们感受到的也是带有暗示、象征意味的形象。如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D.D.Shostakovich,1906—1975)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每乐章各有主题,分别是“战争”、“回忆”、“祖国的原野”和“胜利”,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军团围攻的列宁格勒而作,凝聚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和人民必胜的信念,主题相当明确,它是题献给这座英雄城的。但音乐形象是不确定的,是一种感情化、象征化的形象。《C大调第七交响曲》的形象、内容既反映了卫国战争同时又超越了这一特定事件,其音乐形象是对光明、理性与黑暗、野蛮的斗争的高度概括。当然,艺术中的表现和再现是统一的,作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在塑造音乐形象时也会借助再现的因素。

3.视听综合直观艺术

视听综合直观艺术,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艺术门类的物质媒介和表现形式,去塑造诉诸公众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主要有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这类艺术门类是由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欣赏者需要同时兼用视觉和听觉去直观感受。这类艺术综合了文学(剧本)、表演、音乐、绘画(化装、灯光)、建筑(布景)、工艺(服装、道具)等多种艺术因素,塑造舞台形象或银幕、荧屏形象,组成新的艺术整体。视听综合直观艺术是以视听觉感受为基础的直观性艺术,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获得相对确定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视听觉感官以唤起欣赏者的兴会。

视听综合直观艺术吸取了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并将视觉直观艺术与听觉直观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征融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最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

视听综合直观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综合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合。它使各种参与构成形象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之间产生内在的联系,发挥出具有整体优势的系统效应。在融合过程中,各门类艺术既保持和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又突破了某些原有的规律,受到某一综合艺术门类特殊规律的限制。各种艺术元素一旦进入视听综合直观艺术之后,就不再具有它的独立性,而成为新的艺术门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崭新的意义,产生出一种新的特质。二是观众视觉和听觉体验的融合。与绘画和音乐分别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不同,视听综合直观艺术要同时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去欣赏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