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听综合直观艺术中,各种单一艺术成分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均等的,而是有主从之分。视听综合直观艺术都重视文学性,文学剧本是作品的根基和成功的前提,有“一剧之本”之称。但视听综合直观艺术旨在创造出直接诉诸观众视听感官的综合性艺术形象,观众所欣赏的主要还是演员的表演,所以表演性具有突出的作用,表演居各种艺术成分之首,处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综合性艺术形象在舞蹈、戏剧、戏曲中,集中表现为通过演员的直接表演而展现的舞台形象;在电影、电视艺术中,集中表现为由运动的声音和画面构成的银幕或屏幕形象。
视听综合直观艺术由于综合吸取各门类艺术的长处,能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紧张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真切感人的情感冲击力,可以创造出蕴涵丰富的艺术意蕴并极具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象。视听综合直观艺术的形象多是在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因此,其形象的思想内涵、人生哲理和道德取向一般比较明显,但一些表现性较强的或先锋派艺术作品,其艺术意蕴也会朦胧或多义,需要观众去深入开掘。
在视听综合直观艺术中,戏剧和戏曲是历史悠久、较为古老的艺术,电影和电视艺术则是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现代艺术。视听综合直观艺术完美地融合了各艺术门类的多种艺术因素,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戏剧和戏曲以其直观的现场表演,电影和电视艺术以其先进的传播媒介,具有培养广大群众综合艺术素养的功能。由电影和电视艺术共同组成的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影视文化,作为现代科技和艺术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综合艺术,对人类现代文化生活正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视听综合直观艺术主要包括: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
(1)舞蹈。舞蹈是以经过编排的人体动作为物质媒介、塑造在一定空间内合着时间展开的艺术形象,并直观动态地外化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一般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舞蹈,包括习俗舞蹈、社交舞蹈、宗教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艺术舞蹈是指由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蹈。从表现形态上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等;从表现特征上分,有情绪舞、情节舞、舞剧等;从表现风格上分,有民间舞、宫廷舞、古典舞、现代舞等。舞蹈的基本特性如下。
图34 《千手观音》(舞蹈)
第一,动态造型性。舞蹈是一种时空艺术,它的突出特征就是动态的造型。舞蹈由人体的表情、姿态、动作来塑造形象,其造型具有流动性特点,只存在于表演过程之中。舞蹈与雕塑都直接诉诸视觉,都有三维空间的造型性。但舞蹈既有存在于一定空间的立体造型,又活动于一定时间过程中,因而被称作“流动的雕塑”。舞蹈的动态造型特点,更便于表现人的情感及起伏变化的具体过程。舞蹈艺术的造型也是动静结合的,静态造型是舞蹈动作的短暂停顿(如亮相),往往是情感的集中表现;而动态造型是舞蹈动作在时间中的流动,常常展现情感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时空艺术,舞蹈的空间造型和时间流动是互相依存的,构成舞蹈形象的呈现方式。舞蹈形象就是由人体在一定时空内的富有**的动作所呈现的直观动态形象。2005年央视春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图34),在带有佛界梵音韵味的乐曲伴随下,舞者圣洁灵动的舞姿美轮美奂,千手千眼的变换展示和连绵起伏的人体动作中流动着美的韵律。当千只纤手曼颤,千只慧眼闪烁,组出“盛世开屏”的画面时,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竟被演绎得如此典雅和动人心魄,象征着爱洒人间的精神力量,展示了东方舞蹈的风韵与魅力,让观众的感觉和心灵都同时受到一次洗礼和震撼。这部作品主题立意新颖别致,既张扬了舞蹈的现代形式美感,又保留了古典神韵的雅致深沉。
第二,动作程式化和虚拟化。作为一种表现艺术,舞蹈的情感表达是以高度程式化和虚拟化的舞蹈动作来实现的。人体动作经过规范化和抽象化,形成了具有概括意义的程式化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使得某些难以用语言言说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得以细致入微地抒发出来。我国古典舞讲究手、眼、身、法、步按照一定程式的完美结合;欧洲芭蕾舞中的足尖站立和托、举、推、拉、扶、转等技巧动作,也都具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式。程式化使舞蹈动作整齐规范,可以较稳定地传达特定的情感内涵。而美国舞蹈家邓肯所开创的现代舞却要摆脱古典芭蕾的程式束缚,以自然奔放的舞蹈动作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不过,旧的程式打破了,新的程式仍会规范出来。舞蹈动作的虚拟化,是以生产生活实践为基础,以艺术的假定为前提,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夸张变形,使其成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表现性动作。
(2)戏剧。戏剧是以演员的形体表演为媒介,以对话和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按照剧本规定的情境在舞台上当众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戏剧在西方国家是指话剧。在中国,广义的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哑剧、戏曲等。本书此处只论及狭义的戏剧即话剧。戏剧的种类,按作品容量大小,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题材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童话剧;按作品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意义的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戏剧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以表演为中心。戏剧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一出戏的演出,大都有文学剧本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再创造的基础。音乐伴奏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起辅助作用,强化人物内心情感和渲染气氛。舞台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灯光等也为演员创造舞台形象服务。演员的表演始终处于戏剧的主导地位。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演员在戏剧中的表演,就是以自身的动作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戏剧动作包括:外部动作、“言语动作”和静止动作。外部动作是指人的形体动作,演员在表演时可以通过一个个形体动作,富有表现力地披露人物内心隐秘,揭示人物性格。如《哈姆雷特》中那个谋害亲兄、篡夺王位的克劳狄斯,临死前仍拼命爬向掉在地上的王冠,这个动作充分暴露出这个人物的权欲和野心。“言语动作”包括对话、独白等,即台词。对话或独白可以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得以外现,并给对方产生影响和冲击力。静止动作是演员表演时的瞬间停顿、沉默,它实际上是人物内心冲突的表现。如《北京人》中愫芳在曾文清终于一事无成返家时那片刻的沉默中,就表现出愫芳对他的爱怨交织、深深失望的复杂心理活动。演员通过戏剧动作的表演,可以表现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第二,戏剧性。戏剧艺术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对立,以及人物自身存在的矛盾所引起的冲突,构成戏剧性。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必须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展开冲突和交锋。戏剧冲突由于舞台演出限定,必须高度集中激烈。戏剧冲突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麦克白》的戏剧冲突就是表现在将决定自我命运的天平交给了角色本身,所有的罪恶都是自己亲手铸就的,旁人只是推波助澜的角色。例如,麦克白遇见三个女巫,得到指示,认为自己能够得到王位,但此时的麦克白有野心但绝不是狂妄自大的阴谋家,他还拥有良知。但是,在其夫人的一再怂恿之下,他的野心膨胀,最终做出了弑君篡位的举动。《麦克白》整部剧的戏剧冲突集中于主人公及其妻子的内心风暴。在麦克白自己的内心冲突过程中,雄心蜕变为野心,而野心的实现又带来一系列新的罪恶。戏剧冲突造成层层递进式的剧情,将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挣扎与屈服、清醒与混沌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剧场性。戏剧由演员在剧场的舞台上为观众进行现场表演,演员创造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观众欣赏的过程,因而演员与观众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并带动观众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当堂反馈的情感交流就形成了戏剧生动的剧场性。对于演员来说,他扮演的角色应当是真实感人的舞台形象,表演应该形神兼备,传达出角色独特的性格气质和内心情感,这样才能打动观众。观众在欣赏舞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时,又会以自己的情感反应反过来激发演员的情绪,影响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还会带动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戏剧把演员和观众聚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即剧场中,共同对戏剧中展开的生活事件和人物行为进行体验、思考和评价,人们既相互感应,又相互确证,交流的结果会使人们的精神趋于一致,形成一种集体意识。戏剧、戏曲的剧场性,造成一种特殊的精神交流的审美氛围。“各种戏剧演出形式,都是社会用来把它的行为准则传达给它的成员们的主要工具之一。这种思想交流的作用,一方面在于鼓励效仿,一方面提供必须防止和避免的行为准则。”[7]这种“三角反馈”的交流效果,会大大激活观众的审美感受力,并使其对作品做更深入的思索、判断和理解。剧场性是戏剧重要的特征,也是戏剧的审美优势所在。
(3)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总称,它是以演员的形体表演为媒介,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现手段,在舞台上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300多个剧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评剧、秦腔、粤剧、川剧、黄梅戏、花鼓戏等。戏曲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而形成自己的基本特性:
第一,歌、舞、剧的融合。中国戏曲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比戏剧更具综合性。剧情、歌唱和舞蹈这三方面的复杂结合,使戏曲具有表现性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手段,用戏曲的惯用语就是“唱、念、做、打”,因而戏曲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唱”就是角色通过各种唱腔来叙述故事,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戏曲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念”是指角色所念的道白,是一种诗化了的对话。“做”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形体动作。“打”是指演员表演的各种扑翻武打动作。戏曲中的做和打具有舞蹈的节奏和韵律。演员在戏曲表演中熟练运用唱、念、做、打的功夫,并与剧情有机结合,创造出侧重表现性的戏曲舞台形象的美。即便是表演同一脚本,不同的演员也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由此形成了“名角”在中国戏曲中具有特殊表现力这一传统。
第二,程式性。中国戏曲的程式,是指戏曲中的演员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一些固定的程式规范。演员角色行当的程式性,是根据角色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特点,一般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又可派生出更细致的行当。不同的角色在化装、服装、表演上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表演动作的程式性,是指不同角色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做功的身段、云手、眼神、抬腿动足、跑圆场等,都必须按一定的程式进行。常用的格式性动作还有固定的名称,如“起霸”就是通过一整套披甲、整冠、蹬靴、扎靠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武将战前准备的情景。戏曲的唱腔和器乐伴奏,有曲牌或板式的规范。各种器乐曲牌都有特定的用途,分别用于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场合。戏曲的程式性,既规范了戏曲表演,又培养了观众对戏曲的审美习惯。
第三,虚拟性。虚拟性是指中国戏曲在动作、布景、舞台时空等方面的非写实的假定特性。这可以从中国古典美学“以形写神”、“以虚代实”原则找到依据。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暗示出某种实物或情境的存在。如用手势开关门窗、穿针引线、以鞭代马、以桨代船等。如京剧《白蛇传》中老艄公和白娘子、小青在小船上颠簸起伏、随波逐流的情景,就完全是由虚拟动作表现出来的。传统戏曲舞台大多不用布景,常常只设一桌二椅为道具来虚拟环境,在不同的剧情中,通过演员的表演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环境。这给演员表演留出了更多的舞台空间,也给观众欣赏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戏曲舞台时空的虚拟性,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虚拟的手法来表现时间和空间,具有灵活的表现性。
戏曲以歌、舞、剧相融合的程式化、虚拟性表演,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4)电影。电影是艺术与科技和商业相结合,以银幕声音和画面为媒介,以镜头和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段,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中创造感性直观形象的艺术。从总体上讲,电影可以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电影艺术最主要的样式故事片又可做具体的划分,按体裁的叙事结构分类,有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和戏剧式电影;按电影类型划分,有喜剧片、历史片、情节片、爱情片、战争片、歌舞片、儿童片、科幻片、动作片、伦理片、犯罪片、恐怖片等。电影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蒙太奇与长镜头。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借用到电影中,表示镜头的组接和剪辑。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它将不同的镜头、声音、画面根据导演的创作构思组接成段落,再组接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苏联导演普多夫金(Pudovkin,1893—1953)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8]蒙太奇的艺术功能包括:通过镜头组接再造时空来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镜头的组合创造情绪氛围;通过镜头组接显示画面之间的隐喻关系和象征性;镜头组合之间的种种变化会以节奏的方式创造电影风格。
蒙太奇的组接对象包括画面与画面,画面与声音,画面与声音、色彩等,从而形成声画同步和多种形式的声画对位,创造出视听综合、时空复合的银幕形象。蒙太奇手法多样,常用的有:平行蒙太奇,指将同一时间和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交替组接起来,并列叙述的蒙太奇,这种手法打破了舞台时空的局限。交叉蒙太奇,指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相互紧密联系的情节交替组接的蒙太奇,可制造悬念、加快节奏、强化戏剧冲突。重复蒙太奇,指相同或相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组合方式,可起强调和暗示作用。蒙太奇通过画面的对比、交叉、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把与主题密切联系的细节和场景有机地穿插组合在一起,简练、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含蓄而又鲜明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电影在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深度和强度。
长镜头是另一种电影拍摄手法,是相对于蒙太奇的拍摄方法。电影“长镜头”,指的是拍摄的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它用比较长的时间(其长度超过10秒到长达10分钟不等),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的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长镜头的种类包括:固定长镜头、景深长镜头和运动长镜头。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家巴赞(Bazin,1918—1958)是长镜头理论的倡导者。他认为,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分割处理;而长镜头永远是“记录事件”,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真实。巴赞希望电影摄制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的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长镜头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的。长镜头电影美学强调,长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感知过程,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事件的真实感、透明性和多义性,尊重事件的时间流程和空间完整性,注重事物的全貌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连续拍摄时摄影机运动和演员表演的场面调度。这体现了现代电影摒弃严格因果逻辑和戏剧省略手法的叙事原则,追求自然的联想和隐喻效果。极端化的长镜头影片如匈牙利电影《闪光的风》(1969)全片只有9个镜头,美国导演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的《绳索》(1948)甚至从头至尾只用一个镜头。长镜头美学的贡献是,开掘了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提高了对镜头时空结构的自觉性,促成了另一种电影美学风格。
第二,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统一。电影首先诉诸观众的是直观的视觉形象,因此造型性是电影的重要特征。造型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为视觉形象的造型美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美和意蕴美,在电影中,色彩、画面、光线和构图都是视觉造型的艺术手段。作为时空艺术,电影的视觉形象又是视听结合的活动形象,运动性可以说是电影最富魅力的特性。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运动正是电影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9]充满动感的画面,不仅给观众带来视听感官的愉悦,还可调动激发观众的情绪,使其获得审美满足。从美学特性来看,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它的造型性和运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电影的视觉形象在空间中存在,在时间中延展。在观看电影时,造型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我们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整体感受一部作品,当感受到画面造型美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感受到了运动;当感受到运动美的同时,已在视觉中看到了画面造型。这种画面运动性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指被拍摄对象自身的运动,只有电影才能完整地、真实地展示事物的运动,而电影也对运动着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包含着因摄影机的移动以及镜头焦距的变化所造成的运动感。所谓“摄影机的移动”,不仅可以追随正在运动着的人物和其他物象,也可以使物象活动的背景不断变化,这就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运动感。这种运动感并非在于事物自身的运动,而是由于镜头的推、拉、摇、移、跟、升、降与变焦所造成的运动的幻觉。
第三,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由电影的技术特性决定,电影从诞生起就具有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真实再现生活的逼真性。电影能够在银幕上产生高度逼真的视听效果,不但能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和事物的活动,还能通过特写镜头再现事物的一些最细微的特征。但电影绝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实录,它是通过故事、结构、场景、角色等的假定,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和审美追求。在电影再造的时空中塑造形象,逼真性和假定性同时并存于影片的银幕形象中。电影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逼真性强调反映和再现,注重外在的真实;假定性强调创造和表现,追求本质的真实。受电影技术特性的制约,艺术家必须把具有真切感的艺术形象呈现给观众,假定性不能脱离逼真性;受电影艺术特性的制约,艺术家在逼真地再现对象时,总要赋予对象某种意味,逼真性也不能脱离假定性。因此,电影是逼真与假定、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
(5)电视艺术。电视艺术是以屏幕上的声音和画面为媒介,综合电影和戏剧的多种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以家庭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艺术。电视艺术与电影作为姊妹艺术,在审美特性、表现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电视艺术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晚会、电视风光片、电视艺术片、音乐电视、舞蹈电视等。电视艺术的集中标志和主要类型应该说是电视剧艺术。电视剧的主要品种可以分为: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报道剧、电视小品等。电视剧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制作快捷。电视剧把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由于它的技术优势,使其具有周期短、制作快的特点,可以及时反映社会现实。电视剧和电影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原理,电影使用摄影机和胶片,电视剧则使用摄像机和磁带,所以在拍摄时比电影轻便得多。另外,电视剧拍摄、录像的艺术效果可以在现场直接看到,及时修改,还可以同期录音、当场剪辑。由于电视剧制作快捷的特点,使得电视剧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及时地将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加以改编、拍摄和播放,从而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第二,贴近生活。电视的“小屏幕”,使电视剧更适宜以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为主要题材,要求在剧情内容、服装道具、环境布置,特别是演员表演等方面更加本色、自然和生活化。电影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景别,而电视的屏幕小,限定了它空间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不适宜用远景和全景去表现千军万马的大场面,而更适于用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去表现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由于电视剧适于家庭观赏的特点,使表现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比同类题材的电影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如《北京青年》、《**燃烧的岁月》、《心术》等,故事都直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第三,介入随意。电视剧的家庭观赏方式,带来了欣赏时的介入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电视剧要以精心设计的情节为主要手段来吸引观众。电视观众一般都是在家里观看,可以自由随意收看并当场评论,常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这使电视剧的情节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情节紧凑、矛盾尖锐、艺术性强的作品才能抓住观众。为了增强对观众的艺术感染力,电视剧要做到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电视剧要照顾到观众的审美心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和介入的机会,使之与剧情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电视剧正在探索发展之中,它的特征还有待于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探求和总结。由电影和电视艺术共同组成的影视文化,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综合艺术,在人类现代文化生活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非直观艺术
非直观艺术是指由公众的语言文字素养与想象力相匹配,而在头脑中唤起形象的艺术门类,这就是语言艺术即文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塑造具有间接性艺术形象的艺术。语言艺术是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的非直观性艺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文字来获得不确定的艺术形象,诉诸想象以唤起欣赏者的兴会。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离开了语言,就无所谓文学。因而,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各种体裁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都必须以语言符号为存在方式来呈现。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就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文学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之中。”[10]
文学形象是一种间接性形象。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文学作品是用“文字”即“语言符号”来描绘形象的。语言符号虽然也有声音或书面的载体,能为人们的知觉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现事物本身的形象诉诸读者的感官。读者必须懂得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文字素养,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语义的理解,根据语言符号的提示与刺激,在头脑中产生想象和联想,间接地来体味、把握和理解,唤起以往类似的经验和体验,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文学形象不具直观性,没有物化形态,是一种必须诉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领悟的间接性形象,因而又把语言艺术称作“想象的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使文学区别于其他直观性艺术。
语言媒介具有决定作用。由于文学塑造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不可能给人以直接的可视外形,语言媒介的决定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它必须对形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多方面的描绘,才能使所塑造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到真实可信。由于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文学作品还能提供给读者以充分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语言艺术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他艺术形式只能从人物的外表、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而语言艺术则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表现。有时可通过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姿态乃至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可由作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它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
文学具有表情达意的深邃性。语言是人类因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创造的,用来反映客观现实、交流思想感情的符号系统。它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11]。这表明,语言不是表达思想(意义)的简单“工具”,而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也是文学的“直接现实”。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表现作家的情感评价和人生思考,生动、明确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从而获得超越其他艺术的心灵深度和哲理深度。
作为非直观艺术的文学,本身是一个艺术门类,而由文学作品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又形成多种体裁。下面,论述文学作品的体裁及其基本特性。主要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1)诗歌。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歌的基本特性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第一,凝练性。这是指诗歌运用精粹凝练的文学语词去创造饱含情感和想象的艺术形象,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生活事件、现象和自然景物,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诗歌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要求诗歌的语词也必须极为凝练、精粹,以极少的言语去表现丰富的内涵。
第二,跳跃性。这是指诗歌因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省略语言中的过渡、转折词语,打破语法规则,在结构上具有大幅度的跳跃。诗歌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在动作、形象、图景之间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广阔空间。诗歌的跳跃性有多种形态,如时空综合跳跃、主客观的跳跃、关联动作跳跃、平行式跳跃和对比式跳跃等。选择何种跳跃方式,主要取决于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三,音乐性。这是指诗歌语言精练、含蓄、优美,具有如同音乐那样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形成有规律的变化。安排停顿是形成诗歌节奏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停顿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调配声调也有助于加强节奏感,有规律地搭配诗句中的平仄,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诗歌的韵律,也称押韵,主要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诗歌既要追求自身的节奏韵律之美,也应服从于思想情感的表现。优秀的诗歌通过节奏和韵律的巧妙安排,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促进思想情感的抒发,创造出含蓄深远的审美意境。
(2)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生活环境的文学体裁。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同诗歌、散文和剧本等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着远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多侧面、多视角、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例如,既有人物言语,也有叙述人言语;既能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也能表现其心理活动;还可以通过对话、行动、视角转换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如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利用各种手段塑造了宋江、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第二,叙述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小说总是要讲述故事,而故事则要由情节构成。因篇幅容量的自由,小说最适于构造完整复杂的情节。情节与人物密切相关,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因而小说总是特别注重情节叙述,在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以丰富复杂的情节去刻画人物,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托尔斯泰(Lev Nikolaevich Tolstoy,1828—1910)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年代俄国社会处于战争与和平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这部巨著场面宏大,情节结构复杂而清晰,人物丰富多彩且形象鲜明,具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壮阔的美。
第三,具体充分地描写生活环境。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描写环境,才能具体而真实地揭示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脉络,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与诗歌和散文相比,在环境描写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如《红楼梦》在对大观园环境的细致描写中,不仅展现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而且通过环境变迁的详尽描绘,显示出贾府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变化。
(3)散文。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和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杂文和游记等。散文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题材广泛多样。散文在选择题材上不受时空限制,有广泛的自由,古今中外,人文自然,几乎无所不包。散文可以轻松自如地写人、叙事、抒情和状物,它往往摄取一个生活片断或一个事件的侧面,表达特定的感触和思绪。题材广泛多样,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散文的一个共同传统。如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题材,当代作家秦牧的散文题材涉猎的对象都十分广泛。
第二,结构自由灵活。散文由于自由灵活,在结构形式上比较“散”,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说,小说如精心结构的建筑,诗歌如浑然无迹的明珠,那散文就是自由自在的行云流水。但是,散文之“散”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作品的结构,“神”是蕴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主题;“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不散”指散文的意蕴深刻、主题明确。形散而神不散正是散文独具的审美特色。
第三,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注重描写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和特殊境遇。所谓“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正突出揭示了散文的这一特征。即便是叙事或议论,也都是建立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散文中抒写最多的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真挚情怀。
(4)剧本。剧本是指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剧本是综合艺术的基础,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作品的创作,都是以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都有自己的剧本创作规律。戏剧文学是戏剧性和文学性结合的产物,影视文学是电影性和文学性结合的产物。
戏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戏剧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其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由于时空限制,剧本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和激烈的程度。其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影视文学是一种以动态的可视形象,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影视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一,可视性,就是要考虑到拍摄需要和放映效果,应尽量将剧本中的人物心理和一切事件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其二,动作性,是指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必须具有造型表现力上的明快动作性,应力求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