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对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和特性作了简要描述,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为复杂,需要具体辨析。
1.各门艺术的相互联系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相互区别,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汇通的。历史上许多美学家和理论家分别从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动态与静态以及再现与表现等方面对艺术进行分类研究,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内在联系和特性的认识。各门艺术都是在一定社会语境中,通过媒介形式传播兴辞塑造感性形象从而唤起公众的兴会,因此,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1)从审美形式看,各门类艺术发生相互联系,是因为它们在创造符号表意形式时共同地运用了形式美法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等,都是形式美的法则,它们在各艺术门类中的运用,虽有不同的具体处理方法,但同时也有相通之处。如音乐与舞蹈的密切联系,就是因为二者都有鲜明的节奏,并借此表达丰富的内在感情。节奏使音乐和舞蹈相联系,增强了它们的艺术表现力。音乐可以使舞蹈的内容表达得更丰富、更有感染力;舞蹈可以使音乐的内涵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所以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1895—1982)对于节奏这一形式美法则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她认为,不仅动态艺术而且静态艺术都存在着节奏。节奏不仅指周期性,而且意味着一种连续事件的机能性。“节奏的本质是紧接着前事件完成的后事件的准备……节奏是前过程转化而来的新的紧张的建立。它们根本不需要均匀的时间。但是产生其新转折点的位置,必须是前过程的结尾中固有的。”[12]朗格把节奏和机能而不是时间的周期联系起来,证明静态艺术也存在节奏。她认为,节奏的内涵是情感变化,这体现了生命和艺术的共同特征,所以艺术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因而节奏就成为艺术的普遍特征,可以使时空艺术之间、视听艺术之间产生内在联系:视觉直观艺术以线条流动和色彩对比产生节奏;听觉直观艺术以声音高低和旋律长短产生节奏;时间艺术以符号展开的急缓产生节奏;空间艺术以其力度表现的强弱产生节奏。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对雕塑、建筑的欣赏中可以感受到如音乐般的节奏感甚至旋律性,也可以从对舞蹈、音乐的欣赏中,得到与绘画、书法相通的兴味。
(2)从审美功能看,一些艺术门类,彼此之间由于审美功能等方面更为密切的甚至不可分离的关系,使它们经常联系在一起。如建筑与园林在功能方面都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的艺术,又同样是在地面上占据一定空间来展示其不可移动的形态,因此就有条件也有需要使二者互相配合。一般说来,园林中都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营造附属于自身的园林。在中国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中的建筑往往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主体。园林中的建筑,以造景为宗旨,供人观赏和游览。中国园林中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楼、阁、廊、榭等。北京的颐和园,以万寿山上从排云殿到佛香阁成片组成的具有很大规模的建筑,构成园林景观的主体,极具观赏价值。南方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因其本来的功能主要就是居住,建筑在其中更是占据着突出位置和较大比重。西方园林中尽管一般不包括主体建筑,单指园中的喷泉、水池、花坛、园灯等,但园林与建筑也是互相连接、互相映衬的,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建筑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是园林附属于建筑。传统格局是在宅院或宅外设置庭园或花园。现代格局则呈现多元化,有的现代小区的园林在设计上注重与建筑相结合,形成一体的绿化体系,强调连绵不断的绿化系统和流动景观空间,打破以建筑为界面围合庭院的刻板模式,而是以花园围绕建筑,使建筑坐落在花园中。还有的现代高楼在建筑的顶端设置园林。建筑与园林的多样化结合,创造出更加理想的生存环境。
(3)从审美感兴看,各门类艺术间会发生相互联系和汇通,是因为有基于联觉之上的艺术通感在发挥作用。联觉是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相互沟通、共同感觉同一对象的现象,主要有视听联觉,也包括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就是指由视觉与听觉等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而产生的艺术感受。人们在听音乐时,仿佛会产生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如伯牙鼓琴,钟子期就听出志在高山、意在流水。正是由于视觉直观形象与听觉直观形象可以相互沟通和转化,才出现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建筑以流动的线条、多层次的空间变化仿佛产生了一种旋律感,而音乐以其乐音的结构似乎造成了一种空间的实体。唐代书法家张旭擅长草书,有一次观公孙大娘舞剑,忽有所感,悟出书法和乐舞相通的真谛,遂笔法大进,这是视觉直观艺术之间的通感。语言既可以表现视觉形象,如色彩、形体,也可以传达听觉印象,如各种声音,还可以传达味觉、嗅觉等。语言符号介入音乐,就可造成艺术通感,突破单一感觉的限制,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一首乐曲,标题是《夜的芬芳》,音乐和“夜”并无必然联系,更不能表现香味,但通过语言符号的提示,乐曲中宁静的情绪,就不仅使人联想到柔美的夜色,还仿佛使人感受到夜晚空气的清新和花卉植物的芬芳,唤起欣赏者丰富的审美感兴。
图35 吴昌硕:《紫藤图》
2.各门艺术的分化与综合
每个艺术门类都是开放的体系,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都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他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艺术门类。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日益增强,不断分化与综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况。
(1)吸收与借鉴使艺术门类相互综合丰富发展。一个艺术门类从它本身的需要出发,从其他艺术门类吸收某种实质性的成分,借鉴对方的长处,可使自己不断地丰富发展。古人讲“书画同源”,是说中国画与书法源出于一,有共同规律。画家、书法家都注重“计白当黑”的笔墨知识,即把空白作为一种重要表现因素。中国画很多技法来源于中国书法。绘画借助于书法,综合书法的技法,往往不仅强化了主题思想,而且增添了形式上的美感。吴昌硕的《紫藤图》(图35),可视作中国画与书法完美结合的范例。画家坚实的书法功底促成了他善于造势的绘画风格。画面上盘曲缠绕的藤枝,形成一实一虚两条控制全幅的垂直线,从右上直下的长款,是垂直线的重复,增加了画面的气势和力度。几组藤叶,从画面左侧以斜势飘入画中,打破了单调和平静,丰富了画面,也正恰合题诗中的“飘”字。整幅作品看似率意随心,实则精微细致,寓乱于规矩之中,强烈地表现了中国画的气派和精髓。中国画正是在与书法的密切联系中不断取其所长、丰富自身,从而走向成熟。
电影艺术作为综合艺术,在其发展初期,曾经和戏剧有过密切的联系,如我国第一部电影就是京剧戏曲片《定军山》。在一个阶段里,电影主要从戏剧那里借用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如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以后又主要从文学方面借鉴艺术表现技巧,如心理描写、多角度叙述等。虽然由于蒙太奇手法的产生使电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电影仍和戏剧、文学、绘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综合了音乐及其他艺术成分,并使其转化为电影的表现手段,成为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社会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后,各门类艺术之间有了更多互相借鉴和影响的条件。如文学现今受到影视的极大冲击,表面上,文学与影视之间相互异质而敌对,但在实际中却相互倚重、渗透或协调,从而结成一种杂体互渗关系:一方面,影视以文学原著为改编基础,借文学肩膀攀上至尊地位;另一方面,文学又借影视改编而重整旗鼓,扩大影响。同时,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汇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互动和相互借鉴,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
(2)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影响使艺术门类日益多样化。20世纪,世界出现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影响使艺术门类日益多样化。摄影术是人类近代史上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摄影艺术作为摄影术的文化衍生物,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摄影器材的轻便化和胶片感光度的提高,使摄影艺术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立的艺术门类,派生了众多的类别。摄影按感光材料和画面色彩,可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方法和技术,可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显微摄影等。
摄影技术与艺术的成熟催生了电影和电视艺术。电视技术与艺术的迅速崛起,又带动了新的艺术门类的诞生,如音乐电视MTV。MTV的M是英文Music(音乐)的第一个字母,TV是英文电视的缩写,MTV可直译为音乐电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线电视网开办了一个新栏目MTV,内容都是通俗歌曲,由于节目制作精巧而广受欢迎。之后,英、法、日、澳等国家的电视台也相继开始制作播放类似节目,并为MTV的制作定型,即用最好的歌曲配以最精美的画面,使原本只是听觉艺术的歌曲,变为视觉和听觉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
艺术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现代设计,是一股澎湃于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宏大艺术新潮。现代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出优良的设计。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社会文化语境对设计提出新的需求,现代设计也就日益创生着新的门类。仅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它包括:视觉图像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图书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等。现代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同时也影响到艺术领域中美学观念的更新,催动着新的艺术门类的诞生。
(3)现代艺术观念的嬗变使艺术分类更趋复杂化。19世纪末以来,艺术变化之迅急和猛烈令人震撼不已。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花样无穷、新潮迭出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对传统艺术和艺术理论在全方位上展开了巨大且强劲的冲击。现代艺术观念的嬗变使艺术的分类更趋复杂化。如“波普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末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艺术流派,是对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大众艺术”的简称。波普艺术家使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语言符号,利用废品、实物、照片等组成画面,再用颜色进行拼合,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界限。
图36 劳申伯格:《姓名缩写》
波普艺术是展示时代生活的艺术。它把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作为艺术品来创造,以表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波普艺术一方面沿着与科技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又向实际生活渗透。向实际的生活环境渗透的结果,便产生出新的综合艺术。最早制作这种综合艺术的有美国的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劳申伯格主张“用真实的世界创造真实的世界”,认为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创造。他的“集成艺术”的代表作《姓名缩写》(图36),是把一个破旧的轮胎套在一只安哥拉羊的身上,并把它安置在一块由各种视觉图像随意拼贴的木板上。由于这个作品是以实物的拼贴直接构成的,完全打破了绘画与雕塑、架上艺术与实物艺术的界限,不单纯是绘画,也不单纯是雕塑,而成为一种复杂的、很难归类的新的综合性艺术。劳申伯格的集成艺术把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东西,甚至废物与垃圾也当作素材加以利用,在初展时曾引起社会极大的义愤,但事实证明,他的这种难以按传统分类的艺术,恰是以商品经济和流行文化为特征的当代社会语境的真实写照。
正如布洛克(H.G.Blocker)指出:“事实上,在传统艺术的概念中,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受到现代艺术家的挑剔;反过来,现代的许多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把它们看作向传统艺术概念中的某一个方面挑战时,对它们的分析才会变得有意思起来。”[13]面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嬗变带来的艺术分类的复杂化,应该结合艺术的发展转换视角做出新的分析。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门类会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更新自己的面貌;而现代艺术也会锐意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门类的分化与综合必然呈现出多元和开放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