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原理(第2版)

導論

字體:16+-

理解藝術何以成為一門學問,並不是困難的事。當你不滿足於僅僅創作或鑒賞藝術,而是渴望進一步追究藝術對人生的價值及其深層奧秘時,藝術學就已在你心中悄然萌芽了。六朝理論家劉勰寫道:“山遝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文心雕龍·物色》)說的是當你麵對自然界山川草木景象及其節律變化,引發內心激**時,禁不住會以中國人特有的“感興”體驗範式去回應,而藝術創作往往就是在這樣的“興來如答”中發生的。劉勰的這一觀察及其運用“感興”範疇去概括的做法,難道不正意味著對藝術創作奧秘的一種藝術學思考嗎?古今中外優秀或傑出的藝術家,不僅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品,也同時能在自己的藝術體驗、創作和鑒賞中灌注獨創的藝術學意識、思想或理論,同時與這種獨創的藝術學與藝術品一道百世流芳,留下作為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的聲譽。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就是這樣一位在藝術學領域中創作與理論兼擅的大文豪(盡管他那時還不可能用“藝術品”、“藝術學”一類詞語)。他在自己的詩文書畫創作生涯中提出了一係列閃光的藝術學思想,如詩文應“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鳧繹先生詩集敘》);藝術創新的秘訣在於“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王維吳道子畫》);創作的理想境界在於“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藝術品風格表現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等。他還這樣強調藝術素養對人的風範的重要功能:“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別》)說的是當你胸中擁有豐厚的藝術(“詩書”)涵養時,自然就會氣度不凡。為什麽會這樣認為呢?追其根源,實際上就會進而思考藝術對人生有何意義及作用,而這也就意味著進入藝術學反思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