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艺术何以成为一门学问,并不是困难的事。当你不满足于仅仅创作或鉴赏艺术,而是渴望进一步追究艺术对人生的价值及其深层奥秘时,艺术学就已在你心中悄然萌芽了。六朝理论家刘勰写道:“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说的是当你面对自然界山川草木景象及其节律变化,引发内心激**时,禁不住会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兴”体验范式去回应,而艺术创作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兴来如答”中发生的。刘勰的这一观察及其运用“感兴”范畴去概括的做法,难道不正意味着对艺术创作奥秘的一种艺术学思考吗?古今中外优秀或杰出的艺术家,不仅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也同时能在自己的艺术体验、创作和鉴赏中灌注独创的艺术学意识、思想或理论,同时与这种独创的艺术学与艺术品一道百世流芳,留下作为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的声誉。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在艺术学领域中创作与理论兼擅的大文豪(尽管他那时还不可能用“艺术品”、“艺术学”一类词语)。他在自己的诗文书画创作生涯中提出了一系列闪光的艺术学思想,如诗文应“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诗集叙》);艺术创新的秘诀在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维吴道子画》);创作的理想境界在于“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艺术品风格表现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等。他还这样强调艺术素养对人的风范的重要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说的是当你胸中拥有丰厚的艺术(“诗书”)涵养时,自然就会气度不凡。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追其根源,实际上就会进而思考艺术对人生有何意义及作用,而这也就意味着进入艺术学反思境界了。
东坡还留下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传世名句。直到今天,人们每每看见妙不可言的自然美景,也还会不禁感叹“江山如画”或“风景如画”。这正代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艺术之眼”去观照现实,从而美化人生的生活体验。而这种“如画”体验的产生,其实也正源于人们心中的并不一定自觉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对艺术和人生关系的艺术学反思。
古希腊人常说:“艺术长存,人生短促!”说的是艺术的永恒性与人生的短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同样包含着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艺术学思考。
可见,艺术学并不神秘,而是产生于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生起的好奇心。艺术学正是要在上述过程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艺术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德国美学家席勒曾说:“严肃啊,人生!明朗啊,艺术!”(《华伦斯坦》)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肯定的基础上补充说:“幸福啊,思维!”(《美的相位及艺术》)不妨把他们两人的表述联系起来,获得下述理解:人生是严肃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都需要我们以认真严肃的姿态去适应、去行动、去改变;艺术是明朗的,它如一束光芒把人生旅途照亮,温暖我们的可能一度寒冷的内心,指引我们始终朝向光明的目标前行;艺术学是幸福的,它会引领我们在对人生与艺术的体验中,不断反思人生与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让我们把自己从艺术创作或鉴赏中获得的东西进一步回注入我们的艺术生活乃至整个文化生活之中,以便我们有更加充实而又幸福的人生。
显然,艺术学的作用正在于,让我们在严肃的人生行动和明朗的艺术体验基础上,获得一种理性反思的愉快。因为,人的本性决定了,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人生行动和艺术体验,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升腾和超越,思考它们对自己的意义。
本书正是想为有意进入艺术学领域游历的读者朋友,提供一幅粗略的艺术学认知“地图”。有关这幅“地图”的绘制思路和体例,有必要预先介绍一下。当前我国艺术学界在艺术学理论或普通艺术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形成了若干研究路径,对我们产生过有益的启发。本书希望在借鉴前人和时贤成果的基础上,在艺术学原理探究方面开展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次新的理论历险。这种理论历险集中体现为如下四方面追求:当代立场、新传统范畴、体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视点。
第一,当今立场。这里的“当今”主要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状况,立场则是指观察问题的角度或立足点。当今立场,并不是说只有中国当今艺术状况才是合理的或正当的,而仅仅意味着以对中国当今艺术现象的概括和艺术理论现象的反思为基本立足点,去重新打量古今中外艺术状况,并从事新的艺术学理论建构。这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色追求。本书拟立足于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今艺术活动及艺术理论的新状况,但又并不仅限于此,而是要由此当今立场去观察、阐发和整合古今中外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历史资源,同时又注重吸纳当代中国与世界艺术活动和艺术理论中的新问题及新成果,从而使这两方面理论资源都融入当前艺术学原理建构中。
第二,新传统范畴。与上述当今立场紧密交融的是新传统范畴的运用。新传统范畴,是指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及总体思路,既来自对中华民族艺术理论传统的继承,同时又带有新的现代艺术理论的建构特质。这意味着要从中华民族艺术理论传统长河中去寻找、选取那些由古至今能够“传”下来的艺术学思想或观念,并对其从当代立场予以新的激活或体认,如此形成新传统范畴。这集中体现在本书的核心范畴——“感兴”及其新形态“兴辞”的运用上。作为本书理论框架的基点和贯串整体的核心概念,“感兴”一方面来自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属于其中长期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现代和当代中外艺术理论的视野中获得一种新的理解、改造,产生出新的阐释功能,因而具有一种新传统特质。这样,我们将根据对中国艺术理论传统及其现代意义的特定理解,运用现代和当代中外艺术理论,对“感兴”范畴加以重新阐释和发挥,使其效力于对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现象的阐释,由此努力探索具有新传统风貌的当代艺术学理论建设之路。
第三,体制化思路。这是指一种把艺术视为现代性社会与文化制度建设的内容,并认为艺术因此受这种制度塑造和规范的研究思路。我国现代艺术学界长期以来深受康德式审美与艺术的无功利性立场的影响,相信艺术是一种纯粹的个性创造与自由表达。正如青年鲁迅所阐述的,“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执持”[1]。他那时认为艺术的宗旨是要以纯美去娱乐人心,但如果局限于现实的功用,那就太固执了。这一思想诚然在今天仍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也应看到,现代性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对艺术活动具有制约、塑造、规范等基本作用,从而规定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与把艺术视为纯粹的个性创造与自由表达方式这一通常思路有所不同,体制化思路致力于揭示艺术与特定的现代性制度的依存关系。既然特定的艺术现象是特定的艺术体制加以建构、规范的产物,那么,对这种特定艺术现象的理解也必须从特定的艺术体制入手。
第四,中西交融视点。这是指对艺术和艺术学理论的认知都着眼于中国知识传统与西方知识传统的基于当代立场的交流和融汇。这就是力求从当代立场去融通中国艺术学传统视点和西方艺术学传统视点,形成古今中西艺术学理论视点的交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观察到,“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剧、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十分活跃的今天,世界各国艺术和艺术学理论的交融已经变得更为平常了,如此,中西交融视点就更应当成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的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选择。但我们的这种中西交融视点绝非一般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和融汇,而是依托上述当今立场和新传统范畴而具体实施的,也就是一种基于当今立场和新传统思维的中西交融视点。
具体地说,本书尝试把当今立场、新传统范畴、体制化思路和中西交融视点统合起来探索,目的还是要尽力显示当前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的特质和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特色。
在体例上,本书拟设十章,依次为艺术与艺术学、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门类、艺术与文化、艺术发展、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第一章阐明“艺术与艺术学”的关系,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学习方法等。第二章“艺术观念”要在梳理古今中外主要艺术观念基础上,阐明本书的独特的理论创新之所在,即对“感兴”传统及其“兴辞”形态的理解和推演,从而点明本书的核心范畴和基础。第三章“艺术体制”同样体现了本书的独特考虑,就是艺术是特定社会的艺术体制的产物,具有复杂的特性。第四章“艺术品”具体阐述艺术品的兴辞构造及其具体显示。第五章“艺术门类”注意从公众的感知角度去划分艺术门类,体现了来自感兴视角的一种新意。第六章“艺术与文化”也是着力呈现艺术兴辞与文化的关系。第七章“艺术发展”回溯古今中外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第八章“艺术创作”介绍艺术家的感兴发动及其兴象创造过程。第九章“艺术鉴赏”集中讨论公众的艺术兴会过程。第十章“艺术批评”在介绍中外批评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兴辞批评的一些问题。
如果说,上面的顺序安排主要是从艺术学原理角度出发确立的,也就是依“感兴”及“兴辞”范畴的推演逻辑人为地建构的,那么读者在自学时,也完全可以突破上面的章节顺序,而自主选择从任一章节开始阅读和思考。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师生的教与学都可以各自任选一章开头。比如,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顺序:艺术与艺术学→艺术发展→艺术与文化→艺术观念→艺术体制→艺术品→艺术门类→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设想教学过程好比旅行者面对一个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当你走过相当于门廊或屏风的本章后,先进入艺术学的前院(或称南房),在那里修习有关艺术发展、艺术与文化的知识,从而把以往有关艺术和艺术学的知识加以温习和整合;在此铺垫基础上,携带着对古今中外艺术史知识的初步了解,再步入本书的后院(或称北房)即堂奥部分,也就是艺术观念、艺术体制和艺术品三章,它们都从“感兴”及“兴辞”角度去阐述,属全书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核心,也是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接下来的艺术门类章,算是步入四合院的长满花草的庭院中,也是尝试从公众对艺术“感兴”及“兴辞”的鉴赏角度去探讨艺术门类和体裁,有助于由此新角度认识和把握各种艺术门类的具体特点;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两章,相当于东院和西院,分别从艺术家的“感兴”及“兴辞”创造与公众的接受角度去认知艺术;最后,艺术批评章算是沟通各院之间的游廊,着眼于大学生对艺术批评知识的了解和在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训练。这样的四合院式安排,与其说它是一个天然如此的有机整体,不如说是为便于教学而尝试建构起来的看似有机的人工构造。而换了别的艺术学者,自可以有其别样的艺术学旅行设计。
每章正文后附有本章摘要、思考与练习、深度阅读书目,是为了便于自学和纵深阅读。同时,每章中有意取消“节”的划分,是为了简化理论层次,尽量使理论框架简赅、明晰。
其实,只要能在艺术学领域里用心探究和思考,你就会有所得!那就让我们共同开始这段不一定轻松但终将愉快的艺术学旅程吧!
[1] 鲁迅:《儗播布美术意见书》,见《鲁迅全集》,第8卷,4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