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第2版)

五、兴辞批评的素养

字体:16+-

理论上讲,人人可为批评家,可是实际并非如此。真正做一位批评家,尤其是一位学术型批评家,需要相当的素养,王尔德甚至认为“批评要求比创造高得多的教养”[31]。

1.兴辞批评的主体

兴辞批评的主体,指的就是批评家。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批评家?一位批评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界定与分析。

第一,敏锐的感悟力。和艺术创造一样,批评家也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一个麻木冷漠的人是无法进入艺术作品的。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如此描绘自然物色动人情志的状态。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

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32]

刘勰启示我们,一个艺术家要如此,一个批评家也应该如此——如此的敏感。敏感应该是一种批评的“气质”——“批评家首先要具备气质——一种对美和美留给我们的各种印象的高度敏感的气质”[33]。

第二,精确的判断力。艺术批评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批评者不仅仅会描述艺术现象、分析艺术问题、解释艺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有美学上的判断力。批评家的这种判断力,不是凭空生出,而是日常训练的结果。鲁迅先生评司马迁《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可谓一锤定音,几近不易之论。鲁迅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丰富的艺术经验、深刻的人生体验、开阔的批评胸怀和敏锐的判断力。

第三,良好的文字表达力。所有的艺术批评都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感受是一回事,判断力其次,最后仍然得落实到具体词句。批评家无论批评哪一种艺术形式,其劳动成果一般都是文章的样式。这就需要批评家有良好的文字表达力。一件艺术品悦之在目,品评在心,言之在文。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另一个问题——批评写作。

2.兴辞批评写作

本节主要谈如何把自己的欣赏感受,准确出色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问题。

批评始于欣赏,欣赏生出感受,然后才是文辞的铺陈,文笔的运用。而个人感觉是最具个性的,欣赏的要义在于抓住那最具个性的感觉——然而这往往也是最难的。我们时常会把别人的感受作为自己的感受,因此有关艺术作品的导读、注解之类,或有碍于欣赏。如果感觉是最具个性的,那么对感觉的表现也应该如此。问题在于,怎么写?本雅明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达过自己对批评本身的看法:“如果想在评论领域里建立一种名声,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把评论重新建设成一种文体。”[35]

第一,从欣赏到感受,从感受到文字。一般说来,批评在创作之后,总是先有艺术作品的产生,然后才有批评的产生。批评者不是高高凌驾于上方的法官,板着严厉的面孔进行裁断,让人敬而远之。批评者是欣赏者、读者,但又与欣赏者、读者不一样,因为他不仅仅要欣赏、阅读,一个批评者还要把他的欣赏和阅读的经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报告出来,而一个普通欣赏者却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存在心里。但是仅仅有欣赏感受还不是一篇批评,就像仅仅有灵感或者观念之类的还不够成艺术品一样。批评是逻辑化后的阅读感受,批评者的生命感觉充溢文字当中,构成一篇富有人性的文章。文字之于批评者像锯子、锤头之于木匠、铁匠,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者也不过是匠人的一种,批评也是一门手艺,只不过这门手艺的媒介是语言文字。

乔治·布莱的《批评意识》向我们提示了如何通过感觉进入艺术品。每一次新的阅读和欣赏都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有时是熟悉又陌生)的主体意识,一个意识与另一个意识的接触只有通过欣赏。语言(兼指艺术符号和语言文字)既是批评的起点,也是批评的终点。一个朴素的也是最基本的看法,“批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阅读问题”[36]。这话有更深的含义,它启发我们批评的空间取决于欣赏和阅读的空间,批评的自由度取决于欣赏的自由度。说到底,阅读(感觉)要自由,批评才能自由,表达才能自由。虽然完全放弃自我或者追求绝对的没有限制的自由也违反批评的目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尽量放弃成见或者先入为主式的意图在先。如批评者所言“我反对带着‘成见’去读书……在我读到一本新书的时候,我永远不先想到这是左翼,还是右翼,这是时髦,这是潮流。先让那本书含有的灵魂和我的灵魂相互直接来往。那是一个最愉悦的境界”[37]。读书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自由地阅读、欣赏,自由地写作。一个批评家如果能够忠实于自己的欣赏感受,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写作,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批评到此就完成了一大半。或许这是永远达不到的目标,但却需要这样的目标来指引我们的批评。

第二,描述、分析、阐释和评价。批评的写作如果用更加程式化的表述方式来说,一般是这样:描述—分析—阐释—评价(判断)。第一步,在描述时,可以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传记性资料进行一个简洁的介绍,然而描述作品的艺术要素,譬如一尊雕塑,它的主题、物质材料、色彩、姿态、表情、线条等。第二步,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对作品的构成形式、技法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美的比例以及整个作品由形式呈现出来的风格等进行分析。第三步,阐释作品的深层意蕴。一件艺术品内在的气韵、意境如何,它包含什么样的感情样式?隐藏着哪些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这些在作品中往往是隐而不显的,需要批评家去发现、去发掘、去阐释,上面谈到历代批评家对《蒙娜丽莎》的阐释就是这样。从分析到阐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式符号层面到深层意蕴层的解读过程。最后一步是做出判断。即批评家以艺术史为参照,以自己人生经验为坐标,对艺术品的价值做出的优劣好坏的判断。到此,基本完成了一次艺术批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批评文字也期待有风格的表达。今天科学化的艺术批评占据了艺术批评的主阵地,但是这并非完全排斥艺术化的批评话语方式。一个批评者如果能把诗化写作和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将艺术家的**与学者的严密、渊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美丽而坚硬”的批评文字风格,那岂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