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原理(第2版)

[深度閱讀書目]

字體:16+-

1.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李澤厚:《美的曆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3.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郎紹君、水天中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下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6.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7.[意]裏奧奈羅·文杜裏:《西方藝術批評史》,遲柯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8.[法]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9.[法]波德萊爾:《1846年的沙龍》(即《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10.[英]王爾德:《謊言的衰落——王爾德藝術批評文選》,蕭易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1] 參見[俄]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豐陳寶譯,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 比如,“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特裏·伊格爾頓就認為,批評和審美活動都和特定的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可參見他的《批評和意識形態》、《瓦爾特·本雅明或革命批評》、《審美意識形態》等著作。

[3] 魯迅:《文藝與革命》,見《魯迅全集》,第4卷,83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 魯迅:《批評家的批評家》,見《魯迅全集》,第5卷,449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 參見羅念生、水建馥編:《古希臘語漢語詞典》,48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 (戰國)荀子:《荀子·非相篇第五》,見《諸子集成》,第2卷,53頁,上海,上海書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