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見:聆聽古典

愛之死—克裏斯蒂安·蒂勒曼上海音樂會

字體:16+-

1996年6月,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克在慕尼黑愛樂樂團指揮完他平生的最後一曲貝多芬《第二交響曲》後告別了人世,一個以演奏布魯克納聞名天下的樂團將它的衣缽傳遞給了以指揮歌劇見長的美國人詹姆斯·萊文;2004年純德奧血統的年輕指揮家克裏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接過了萊文傳遞過來的指揮棒,繼續慕尼黑愛樂的神話,前蒂勒曼在上海音樂廳裏掀起的音樂狂瀾不能隻用“神話”一詞來表達了,或許裏麵還保留著人們對切利比達克投入20年工夫締造的聲音王國的敬慕。2008年年末的一天,我才聆聽到了切利比達克指揮的布魯克納,我的生活因他改變,同年的某個時候,我擁有了一張蒂勒曼指揮的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維也納愛樂樂團)。蒂勒曼與慕尼黑愛樂共處7年,2012年夏季起擔任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今年4月份,有消息傳出蒂勒曼率德累斯頓樂團來華演出,有一站在上海大劇院,曲目相當誘人,一日為瓦格納《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和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另一日為瓦格納《湯豪舍》序曲、《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黎恩濟》序曲和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比較之下,我選擇了瓦格納和“布七”。

蒂勒曼生於1959年,人高馬大,表情嚴肅,有“大熊”的昵稱,迷戀於中歐浪漫主義作品,尤其以對瓦格納、舒曼、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勞斯的新闡述博得世人掌聲。蒂勒曼的傳說與他十幾歲就當了卡拉揚的助手有關,“年輕的馮·卡拉揚”,這是人們貼在“大熊”身上的標簽,蒂勒曼不滿於行走在卡拉揚的陰影裏,評論家又將一道政治標簽往他身上靠,蒂勒曼堅持好的音樂與作曲家的道德品質沒有關係,1995年他指揮了有很強的國家主義意識的作曲家漢斯·普菲茨納歌劇《帕萊斯特裏納》,用美妙的指揮棒回敬了那些反猶主義者們。蒂勒曼是怎樣一位指揮家?他指揮了45次《特裏斯坦》,50次《名歌手》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可能指揮過50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