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見:聆聽古典

音樂回家之路如此漫長

字體:16+-

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依姆,出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具有猶太人血統的以色列指揮家。在他以指揮家成名前他作為鋼琴天才在琴壇上也處在數得著的前幾位,與大提琴家杜普蕾結為夫婦更使他名垂奏鳴曲史,他以指揮貝多芬、莫紮特、瓦格納、勃拉姆斯、馬勒作品出名幾乎樣樣都拿得起來。在一張莫紮特鋼琴協奏曲CD封麵上,坐在鋼琴前的丹尼爾側過臉來朝向觀眾,似乎那裏有人詢問,而他的雙手還壓在琴鍵上,—這幅肖像代表了丹尼爾的天才和風格:出入多種領域,屬於大才子的那一類。巴倫博依姆與薩義德本世紀初曾就音樂對過話,他們的談話編成了《在音樂與社會中探尋—巴倫博依姆、薩義德談話錄》,書裏你可見他的另一麵,作為思者的見地無論分析音樂作品、論指揮,還是探討社會正義,巴倫博依姆堪稱音樂界裏的思想家。文學作品可以反複研讀,繪畫雕塑作品可以走開來欣賞,而音樂卻是一次性的,盡管你可以摁下播放器上的重複鍵再來一次,今晚的音樂會明晚還可重來,但到底是不一樣的東西了,音樂在起拍處開始,在止拍處結束,從止拍到起拍那該有多長時間的停頓啊,灰色的停頓。我從一次音樂會上歸來,再待我去時,我熬過了多長的灰白。2001年巴倫博依姆帶領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到以色列演出瓦格納《女武神》,音樂是音樂,道德是道德,“天使歸天使”,“撒旦歸撒旦”,丹尼爾的世界公民身份打破了德國人、猶太人和音樂三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隔膜。巴倫博依姆引用費魯希歐·布索尼一個非常著名的定義“音樂是響亮的空氣”作為書本的結束語,我倒頗讚同他的“音樂回家論”:不管他在彈奏意大利牌子的鋼琴還是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時候,隻要他做音樂,就會有回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