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音樂家的譜係:亨德爾是我們中之最偉大者

字體:16+-

作為作曲家,貝多芬的音樂家“父親”燦若群星。從家庭方麵說,貝多芬一生最珍視關於祖父的記憶。貝多芬3歲時,這位科隆波恩宮廷樂長就去世了,但他的愛卻留給貝多芬無盡回憶。對祖父的愛,包含了對父親的反感。而事實上,父親是貝多芬最重要的啟蒙老師。在為人類培養音樂巨人這一點上,貝多芬父親與莫紮特父親花了同樣多的心血,一樣不討好,兒子都“造反”了。

貝多芬對父親身份的抵觸,在他的音樂教育上也體現出來。他在波恩時同聶夫關係並不好。海頓對此有同樣體會。1792年7月,海頓第二次到波恩。聶夫帶貝多芬見海頓。貝多芬說:“聶夫先生再三說,已經不能再教我。”海頓建議他到維也納跟自己學習。貝多芬在維也納很不適應,師生關係不好。海頓師生在對音樂的理解上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海頓不是新老師的好人選,貝多芬對成為莫紮特“第二”全無興趣。他不便拒絕海頓,就“不道德地”暗地裏另找老師。一位是聖史蒂芬大教堂管風琴師阿爾布雷希茨貝格,作為一位舊對位法專家,他幫助貝多芬全麵掌握了所需技巧。另一位是宮廷樂長、莫紮特老對頭薩列裏,貝多芬跟這位意大利人學習聲樂作曲法。

後來舒伯特、李斯特也成為薩列裏學生。作為第一個將意大利通俗風格融入維也納教堂音樂的作曲家,薩列裏用多種語言創作了大量歌曲和歌劇,他的教學對貝多芬及後來的舒伯特意義重大。薩列裏一直單獨教授貝多芬作曲,教授貝多芬時間最長、影響最大,原因是貝多芬對意大利歌劇的興趣。

貝多芬師從薩列裏,主要目標是歌曲歌劇。在“音樂第一,還是語言第一”的爭論上,貝多芬更接近格魯克而非莫紮特。莫紮特堅持“音樂第一”,劇本馬馬虎虎。貝多芬不滿莫紮特“為最下流故事譜寫最好音樂”。格魯克堅持“音樂服從於語言”,薩列裏是格魯克的學生。貝多芬創作《費德裏奧》這部“歌劇之王”,費盡周折,心力交瘁,就是要以最好的音樂武裝最道德的歌劇。這部歌劇被反複修改,1814年最終定稿,命名為《費德裏奧18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