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波希米亞傳統:最後的歐洲人

字體:16+-

作為與斯美塔那、雅納切克並稱的“捷克三傑”,德沃夏克在捷克之外的世界更有名。這是因為他音樂中的超民族性——他音樂的民族情懷既是波希米亞的,又是斯拉夫的。他在曲式上是追求古典的,其世界觀從未加入政治民族主義,他的著名作品不以“祖國”或“民族”為名,而以“新大陸”第九交響曲、“英吉利”第八交響曲、“美國”四重奏等傳遍世界。德沃夏克熱愛的是文化而非政治的故土。

作為一個波希米亞人,德沃夏克有吉卜賽人的達觀與自由精神。1880年的《母親教我的歌》,是由8首歌曲組成的《吉卜賽之歌》的第四曲,後來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等獨奏曲及管弦樂曲、合唱曲等形式。《吉卜賽之歌》是這位“波希米亞舒伯特”歌曲創作的頂峰。歌詞取自波希米亞抒情詩人阿多爾夫·海杜克(1835—1923)的詩篇:

當我幼年的時候,母親教我一首歌,在她慈愛的眼睛裏,晶瑩的淚光閃爍。如今我教我的孩子們,唱這首難忘的歌曲,禁不住酸澀的淚水,在我老去的臉上流淌。

在行板速度上流淌的旋律,有搖籃曲的擺動感,句尾切分節奏和大跳音程增強了波浪式起伏,曲調溫和親切,表現了對往事的懷想。這一抒情旋律再現時,前兩句增加了一些裝飾變化,後麵樂句發展形成全曲**。音樂止步回眸於哭泣的邊緣。

德沃夏克身上兼具兩種情緒:一是“新世界”美國精神,二是斯拉夫主義。

波希米亞從不是奧匈帝國邊緣,而是“歐洲音樂學院”,神聖羅馬帝國文化的搖籃之一。捷克民歌與西歐民歌差別不大。著名的《斯拉夫舞曲》表明,德沃夏克深愛的不是進入西歐主流音樂內容的捷克民間音樂,而是波希米亞非主流民間音樂的斯拉夫底層音樂。

19世紀被俄國沙文主義利用的斯拉夫主義,就起源於波希米亞。19世紀初,捷克語言文學家J.東布羅夫斯基、斯洛伐克詩人R.科勒、捷克曆史學家F.帕拉茨基等人倡導研究斯拉夫曆史、語言文學,主張加強斯拉夫各族人民間的文化聯係,促進斯拉夫團結。在奧地利、奧斯曼帝國雙重擠壓下,以東正教為主的西南斯拉夫民族求助於東正教俄國,以斯拉夫主義對抗日耳曼主義。這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同時土崩瓦解時,德沃夏克去世已久。理解德沃夏克將表明,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雅爾塔體係解讀歐洲古典音樂,類似於以現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來解讀春秋戰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