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世界性的鄉愁:布爾喬亞波希米亞人

字體:16+-

1878年,第一集8首《斯拉夫舞曲》在柏林出版,德沃夏克從出版商那裏掙到400馬克。1886年完成第二集。出版商出價每首50馬克。舞曲配器改編成管弦樂,雙倍價格。他是現代歐洲中產階級文人的典型——富有天分,工作勤奮,享有自由以及出版帶來的財產——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勞斯、德沃夏克都是富有的音樂家。

“我吃得更少,睡得更少,工作得更多……”婚姻幸福的德沃夏克說。同貧民窟長大的勃拉姆斯一樣,德沃夏克珍視通過創作而過上的富足生活。使德沃夏克一舉擺脫莫紮特、舒伯特悲慘命運的,是現代版權製度。這位波希米亞人也是一個布爾喬亞主義者。

繼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80年代朋克風格之後,波希米亞風格成為又一次反叛的形式。隨著大衛·布魯克斯暢銷書《天堂裏的布波人》(Bobosin Paradise)全球暢銷,布爾喬亞(bourgeois)和波希米亞(Bohemia)結合成“布波”:幸福生活=財富+自由+經過思考的生活。這簡直就是德沃夏克的公式。有人認為這是美式商業文化,但它確實把波希米亞的自由傳統與美式造反精神、享樂主義融為一體。《“新世界”交響曲》盡管缺少歐洲交響曲的形而上精神,但每每讓人在鄉愁中激動。《“新世界”交響曲》形式上是交響曲,骨子裏更接近美國鄉村民謠。但這不影響人們喜愛它。我們已經知道,藝術不再等於痛苦,創造並非注定貧窮。

鄉愁是德沃夏克作品的靈魂,但這是精神上的而非泥土上的鄉愁。雅納切克的捷克愛國主義其實不可能觸及我們這些非捷克人,但不需要到過波希米亞,我們就能同德沃夏克一起進入鄉愁。這鄉愁是一種精神思念,並因音樂力量而成為呼喚,試圖喚醒過去的好時光,更喚起我們對生命短暫、相愛可貴的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