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無疆:另一部歐洲思想史

人到中年最多情

字體:16+-

李格是當時音樂製作界的大人物。作為富特文格勒的製作人,李格認為卡拉揚也許難以企及富特文格勒的理想主義境界,但薩爾茨堡人卡拉揚的奧地利風情無可比擬:優雅不乏輕佻、智慧包裹狡黠。富特文格勒過於北方化,不能真正表現維也納格調或情調——就像時人評價卡拉揚的那樣——“中國式狡黠和兒童式天真的混合”。

偶然聽了卡拉揚戰時指揮約翰·施特勞斯《蝙蝠》的序曲錄音,李格被打動了。“調情藝術”的《風流娘們》、賣弄風情的《玫瑰騎士》等,最有維也納特色的輕歌劇,是青年卡拉揚的招牌菜。

卡拉揚與EMI簽約,是錄音史上的重要時刻。李格說服清洗納粹化委員會放寬對卡拉揚的限製。隨後10年,EMI歲月成為卡拉揚的黃金年代。直到這位地位日隆、流露專橫的人物同痛恨的祖國傳統決裂出走,發誓不回維也納指揮。隨後他也與薩爾茨堡藝術音樂節鬧翻。人們忽視的事實是:在與柏林愛樂簽約整整10年後,在柏林愛樂新大廳落成後,他才成為一名“柏林人”。

中青年卡拉揚,與後來柏林愛樂的音樂元首完全不同。卡拉揚在李格時期的歌劇錄音從1950年開始,包括1951年拜羅伊特音樂節的《紐倫堡的名歌手》;1952年拜羅伊特音樂節《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1951年、1952年這兩部現場錄音,後來的立體聲錄音從未超越。1951年拜羅伊特音樂節上,卡拉揚還與克納佩茨布什合作指揮《指環》,他的《女武神》被保留下來。

1937年,卡拉揚正是以《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贏得“奇跡赫伯特”的美稱。盡管經過20年才獲得在拜羅伊特音樂節指揮的機會,但卡拉揚不喜歡這裏,1952年的那屆成為告別演出。卡拉揚選擇了薩爾茨堡音樂節。薩爾茨堡音樂節可以上溯至1877年。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中斷,1918年霍夫曼斯塔爾、理查德·施特勞斯等重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富特文格勒禁止卡拉揚涉足薩爾茨堡。富特文格勒突然去世後,卡拉揚接管了故鄉的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