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皮書:2013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

第三節 2013年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策略的思考

字體:16+-

2013年,在全球經濟逐漸回暖的大環境下,北美電影市場、歐洲電影市場、亞洲電影市場在發展態勢上顯示出差異化。

北美電影市場,在2013年度5000多家影院放映了676部影片(進入boxofficemojo數據統計係統的),助推年度總票房在2012年創紀錄的108.36億美元基礎之上,再度上升至109.2億美元。高票房額之下出現了兩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一是觀影人數的持續下降。2013年北美地區共售出13.566億張電影票,延續了自2002年達到15.75億張的曆史高位後一路下跌的趨勢。增加的票房額得益於提升的票價,每張票達到了8.05美元。二是觀眾對於3D影片的熱度明顯下降,3D在各類影片中的泛濫應用,以及3D影片本身的高票價都讓觀眾望而卻步。

歐洲電影市場,盡管大多數國家都秉承“文化例外論”,強調對本土影片或者歐共體內影片的資助政策,但是好萊塢電影依然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2012/2013歐洲電影票房年度報告》[1]顯示好萊塢電影仍然占據了歐盟國家62.8%的市場份額,而歐洲本土電影的市場份額隻勉強達到30%。

亞洲電影市場則延續自給自足的發展態勢,電影票房構成上本土電影可以與國外電影形成對抗。韓國電影產業年度報告[2]顯示2013年韓國院線上映本土影片182部,進口電影455部,觀影人數達到2.133億。其中本土票房份額達到了59.7%,進口片份額隻有40.3%。2013年度中國電影市場中國產片也在與進口片的對抗中取勝,國產影片占全年總票房的58.9%,進口票房占到41.1%。

以上對於三個市場的分析顯示了一個基本判斷:好萊塢影片在全球市場上的壟斷優勢不變,在本土市場發展勢頭強勁之時盲目地開拓國際市場,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探討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的策略,無外乎兩個方向。第一,中國電影本身如何提高自身品質。目前國內影片的高票房並不一定說明這些影片本身品質有多高,更恰當的是中國電影市場“井噴”帶來的關聯效應。長久以往,中國電影無論是處於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考慮,都必然要提高自身的品質。第二,中國政府在電影海外傳播層麵,能夠起什麽作用,如何起作用,是否能夠利用一些財稅政策來激發、推動本土影視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