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二、两部影片比较分析

字体:16+-

1.主题及风格:惨烈的复仇VS纯美的爱情

《一代宗师》将时空语境设定为民国、武林,呈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武林和武林的一个时代。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社会动**、民生凋敝,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下金楼里的江湖儿女也在上演一场武林大戏,其中既有侠肝义胆、**气回肠,自然也免不了腥风血雨、恩怨情仇。影片旨在表现武林一代宗师叶问的传奇人生,但片中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讲述宫二复仇,叶问与宫二的情感纠葛、叶问求学六十四手绝技、宫二的郁郁而终等重要情节都与复仇密切关联。马三投靠日本人,杀死师父宫羽田,背叛民族,背叛师门,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国恨家仇为宫二的复仇赋予了更高意义上的道德正当性和合法性。为了复仇,宫二“奉道”,发誓终身不婚嫁、不留后、不传艺。复仇大业完成,但宫二精神萎靡、武功荒废,积郁成疾,孤独终老。复仇成了影片的重要主题,复仇的惨烈和悲壮成了影片的重头戏,其整体美学风格是悲剧、崇高式的。

《艺术家》讲述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告别默片,向有声影片过渡时发生在演艺圈的一个爱情故事。男主角乔治是好莱坞大红大紫的默片演员,事业如日中天。女主角佩皮是一个痴迷于表演的业余演员,同时也是乔治的崇拜者、爱慕者、追求者,与乔治的一次邂逅造就了其演艺生涯的重要契机。随着有声片的出现,佩皮的表演才华不断得到施展,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相反,乔治却祸不单行。因拒绝有声片而失去工作,经济大萧条股市崩盘,自己投资拍摄默片又一败涂地。一直深爱乔治的佩皮没有放弃乔治,在绝望的乔治试图自杀时赶到阻止。然后帮助乔治重新建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投入到有声片中,开始新的事业、爱情和生活。影片整体美学风格是喜剧、优美式的。

2.叙事特征: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VS简明流畅的现实主义

《一代宗师》开篇交代了叶问的身世,提到他一生经历了光绪、宣统、民国、北伐、抗日等历史时期,最后定居香港,影片前后呼应,也大致讲述了叶问的主要经历,但并没有单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而是运用不同时空、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交错推进叙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重庆森林》《花样年华》《2046》等影片中惯常运用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影片大致有三条主要的叙事线索:一条是叶问的人生经历,一条是宫二的复仇及命运结局,一条是一线天的经历。特别是对一线天这条叙事线的处理,“除了中间有一场火车上的戏他与宫二有一定的交集外,其他有关一线天的戏完全游离出了叙事主线,最终也没有交集。可见影片的主体叙事结构仍保持着无逻辑的混搭与拼贴结构”[2]。

《艺术家》采用的是简单明了的线性叙事结构,按照主人公遭遇、命运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展开叙事。主体叙事结构清晰流畅,观众可以很容易勾勒出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叙事线索:邂逅——相爱——遭遇挫折——支持、鼓励、拯救——开始新的事业、爱情与生活。这种符合生活情理和日常规律的叙事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3.文化取向:神秘晦涩的矫揉造作VS“好莱坞式”的直观易懂

与几乎所有的国产动作片一样,《一代宗师》在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的同时力图向观众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但影片对中华文化的呈现表现出一种神秘、晦涩的取向,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故作高深、故弄玄虚。主要体现在片中大量故作深沉、格言警句式的诗化对白中。如影片开头讲述师父对叶问的教诲时强调“一条腰带一口气”;丁连山借熬蛇羹劝喻宫羽田慎重考虑退位让贤:“还不是时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宫羽田拿着饼与叶问过招时说,“拳分南北,国分南北吗”;叶问更胜一筹,“天下之大,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故步自封。在你眼中这块饼是一个武林,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最终,宫羽田甘拜下风,慨叹“没有输在武功上,输在了想法上”。此外,还有宫二所说:“习武之人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以及描写叶问与宫二情愫的“叶底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一约既订,万山无阻”,“郎心自有一双脚,隔江隔海会归来”等。可谓句句有哲理,时时有深意,处处有玄机。类似对白如果作为点睛之笔点到即止,无可厚非,但出现过多则显得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尤其是对不太熟悉中华文化的海外观众而言。

《艺术家》影片中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带有明显的好莱坞风格,甚至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影片总体结构采用的是好莱坞经典情节剧模式。兴起于19世纪的情节剧作为法国革命的一类文化衍生物,代替了一派精英景象的悲剧,具有一种更加民主的世界观,为人们呈现了一种新的视界以及其中的个体景象,受到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青睐。不同于悲剧的必然性和命定性,情节剧本质上表现了一种平等主义。在情节剧中基于偶然性原则,个中事物具有多种可能性,个体有机会将自己变成想成为的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机会而不必受阶级、职业的等级桎梏[3]。这也正是通常所说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平等地实现人生追求的“美国梦”。影片女主角的事业和爱情收获正是“美国梦”的最好诠释。此外,影片中还有一系列好莱坞经典影片的痕迹。如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翻版;男主角乔治的举手投足与《雨中曲》中金·凯利饰演的角色颇为神似;影片剧情达到**时,使用希区柯克《迷魂记》主题音乐;在早餐这一桥段中,模仿《公民凯恩》的一连串蒙太奇手法,在最短时间内展现了乔治和妻子关系的每况愈下;乔治点燃房子后即将被烧死和举枪自杀两场戏中,关键时刻都出现了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影片中“好莱坞式”文化呈现如此之多,以至于很多观众甚至认为《艺术家》是一部地道的美国影片。

4.艺术手法:绚烂之极VS返璞归真

曼妙的肢体动作、精准的一招一式、飞溅的水滴、紧挨高速行驶的列车决一死战,《一代宗师》用500多个特效和一组组唯美的影像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动作大片的视觉盛宴。泛滥的技术背后往往难以掩饰的是影片内容的空洞、情节的乏味和叙事的苍白。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技术垄断是文化的‘艾滋病’(AIDS),我戏用这个词来表达‘抗信息缺损综合征’(Anti-Information Deficiency Syndrome)……在技术垄断条件下,不可能有超越性的宗旨或意义,不可能有文化的有机整合。”[4]正因为此,《一代宗师》试图通过上文提到的诗化对白弥补影片在思想深度上的不足,结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重点放在语言之上不仅仅是强化了这种窒息摄影机面前的生活的倾向,并且还增加了某些新的和极端危险的东西。这种做法使电影踏进一个论证说理的领域,迂回曲折地表达出深奥的思想,以及所有那些并不必须通过画面才能理解和欣赏的理性的或诗的内容……口头上的辩论、念出来的诗句——它们的含义都颇有可能使伴随着出现的画面失去意义,降低为影影绰绰的插图。”[5]

《艺术家》采用的是好莱坞黑白默片形式,主要依赖景别、运动镜头、光影、场面调度、蒙太奇、长镜头、演员肢体动作及表情等最基本的电影表现手法。这在声音、色彩、3D、4D、IMAX、电脑合成等电影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该片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似乎是对当下电影创作中技术至上、技术泛滥的反拨和揶揄。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表面上看,《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事实上正如苏轼所说,“平淡之极乃绚烂之极”。平淡与绚烂之间辩证关系的深意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