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价值观”绝对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年度关键词,伴随影片热映而引发的关于价值观的争议此起彼伏,年中上映的两部《小时代》甚至激起了对于“拜金主义”观念的大批判。这部由新锐作家郭敬明执导的青春偶像电影改编自郭敬明自己所著的同名小说,以上海这座飞速发展的时尚之都作为故事背景地,以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性格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的年轻女孩为故事主角,讲述了四姐妹在上海求学期间以及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后的情感经历,涉及友情、爱情的背叛与考验以及年轻人的奋斗等话题。由于兼具畅销小说改编、明星作家执导、偶像明星主演(杨幂、郭采洁等)等多重商业卖点,影片自开拍伊始便备受瞩目,是一部始终处在媒体与舆论关注中的话题电影,第一部《小时代》上映首日便取得超过7000万元票房,创造了华语电影新的票房神话。在郭敬明、杨幂等高人气明星的粉丝们狂热地奔赴影院支持偶像作品之时,评论界对《小时代》也陷入了另外一种狂热:对影片不及格的艺术质量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激烈批评。
相比在电影技艺方面表现出来的缺陷如叙事支离破碎、人物性格简单符号化等,《小时代》在思想主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拜金炫富等价值观念更加令人担忧。影片在服饰、道具的使用上极尽奢华,各种顶级奢侈品牌轮番登场,将以往都市爱情电影所惯常的时尚包装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上海被塑造为一座充满未来感、处处流光魅影的奢华之城,一干年轻的主人公们不管身份和职业如何,都毫无例外过着华服傍身、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虽然影片通过女主人公林萧的自述口吻不断强调四位姐妹超越物质的深厚友情,但仔细分析四人关系,不难发现,“富二代”顾里明显占据中心位置。对于其他三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情感问题,在四人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顾里最具有话语权,不管在物质上还是情感上,其他三位姐妹对顾里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三人选择依附于顾里,表面上是由于顾里具有“女王”性格,对事务的掌控欲望强烈,内里则是由于顾里作为“富二代”所拥有的财富优势,对于顾里的依附与崇拜也就等同于对物质和财富的依附与崇拜。对此,有影评人发表文章称:“影片中每个人的存在和价值都是可以物化的,表达友谊的方式就是赠送名牌,爱情的纯度也视乎礼物的昂贵程度,一个人能否立足能否拥有尊重也是要看他或者她过着怎么样的物质生活。”[1]
从电影的造梦机制上看,《小时代》是成功的,它迎合“90后”一代年轻人的心理需要,勾勒了金碧辉煌的浮华都市生活,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名牌和豪宅,有身着华服的俊男靓女,有年轻人的友情、爱情与职场奋斗,满足了一群即将或者刚刚以独立身份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对现代都市的各种想象,这是它在一片批评声中仍能获得大量年轻粉丝观众支持、取得高额票房收入的基础所在。但是在价值观的传达上,《小时代》却是令人担忧的,它将青春与爱情紧紧跟财富和物欲捆绑在一起,毫不掩盖对奢侈品牌所代表的高端物质生活的崇拜,毫无节制地在银幕上炫富,既是国产电影在价值观表达上的错位与沉沦,也是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中正面价值观失位的写照。对于《小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拜金主义,《人民日报》也曾刊登文章写道:“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2]
早在《小时代》上映之前,3月份在全国公映的爱情轻喜剧《北京遇上西雅图》也曾因价值观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影片是新锐女导演薛晓路继《海洋天堂》之后执导的第二部作品,由人气女星汤唯与实力派男星吴秀波主演。片中,汤唯饰演的女主人公文佳佳是一名个性张扬的拜金女,有孕在身的她由于小三身份不便在国内生子,便赴美国待产生子,期间与吴秀波饰演的好男人Frank相遇,在经历了一系列情感波折后,文佳佳选择离开富豪男人,带着孩子独立谋生,并在纽约帝国大厦与Frank实现了一次浪漫的重聚。影片上映后收获了不俗的观众口碑,票房一路走高最终突破5亿元,剧情中所涉及的小三、拜金女、赴美生子等话题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不少人批评影片有为小三“洗白”的倾向,片中文佳佳不仅是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还曾一度十分拜金,在别人面前摆阔炫富趾高气扬,总以为有钱就可以搞定一切。这样一个人物角色以正面形象塑造并获得很多观众的认可,一方面,说明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与包容性;另一方面,无疑也体现了正面价值观导向作用的缺失。尽管导演薛晓路多次澄清《北京遇上西雅图》毫无为小三“洗白”的意图,自己只是创作了一个涉及诸多敏感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剧本,并且借片中角色的台词对文佳佳的拜金进行了批判,但依旧无法阻止观众和评论界针对小三、拜金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而这种热议的形成则是源自影片本身在价值观表达上的暧昧不明。
同样在价值观问题上出现偏差的热门电影还有年末上映的《私人订制》,这部由冯小刚联手老搭档王朔、葛优打造的贺岁喜剧在上映后遭遇了评论界猛烈的口诛笔伐,除了由三个小品式短片串联而成、缺乏完整性的剧情受到一致批评外,影片所传达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官员腐败是因为群众里面有坏人”等也受到了很多指责。《私人订制》在故事内容上几乎是冯小刚代表作之一《甲方乙方》的翻拍版,讲述的是葛优率领的“私人订制”公司帮助小人物实现各种梦想的故事。与冯小刚喜剧以往立足平民视角、传达底层关怀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私人订制》虽然讲述的依旧是小人物圆梦的故事,但在价值观念的传达上却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不再为小人物代言,转而为官员和富人开脱。比如在第一段故事中,范伟饰演的为领导开车的司机想做一名不受不良风气腐蚀的清官,却在实际的圆梦体验中没有经受住美色的**。影片借范伟之口表达出了“官员腐败是因为群众里面有坏人,贪官都是被怀有不良企图的坏群众拉下水”这样一种观点,令人难以接受。在第三段故事中,宋丹丹饰演的清洁工体验超级富豪的生活,影片借葛优之口表示富人的生活一点也不幸福,整日因为钱的问题提心吊胆,普通人大可不必羡慕富人,也无须向往富人的生活,这一观点纵然有抚慰观众心灵的意图,但过分地为富人开脱却明显脱离了基本的社会现实,很难为普通观众所真正接受。
可见,价值观的错位与缺失在2013年的中国电影中并非个例,而是很多影片所共有的普遍现象。价值观的暧昧不明甚至是非颠倒导致过去一年不少热门电影遭遇了普遍的争议,而在国际传播上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它使得影片缺乏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实现沟通和共鸣的情感伦理基础,从而使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中国电影若想提升在海外观众中的接受度与影响力,必须以艺术的方式关照中国的社会现实,传达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