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想要理清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价值观的概念入手。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时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3],它“作为有别于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所在”[4]。价值观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文化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些价值观念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非社会核心价值观”。多元的非社会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社会活力,统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分裂。一个社会如果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即使是出现了局部的严重的价值冲突,也会被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协调作用所化解。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支撑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历史上,中国封建社会形成过极其稳定、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即主导了中华民族文化史、思想史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它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把‘忠孝节义’作为鉴别为人处世的标准”[5],是中华民族建立起的借以维系封建统治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为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认同并一脉相承,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最终积淀到民族文化的最深层,成为一种民族心理与民族习惯。时至今日,在全球一体化浪潮急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依旧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道德理念与思维模式,依旧是当前中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后,中国社会遭遇的不仅仅是“三千年未有之强敌”,还有更加严峻的“三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这个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价值危机,即中国传统社会旧有的依托儒家思想建立起来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应对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一整套现代价值观的强势来袭,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建设一套全新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开化民智,借此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尽快实现国强民富。此后上百年的时间里,无数国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奔走号呼,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上建设新型现代的核心价值观的道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基础的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曾一度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意识形态光环的褪去,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西方文化的再度来袭,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呈现出多元但混乱的发展现状。
核心价值观的失位导致当前的中国出现了诸多的社会矛盾。道德滑坡、信仰真空、诚信危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缺失了核心价值观所应发挥的导向规范作用。要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必须诉诸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弘扬,21世纪以来中华大地上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以及中央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都是在此方面做出的尝试与努力。当前,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凝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立了中国梦的国家价值目标,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立了中国梦的社会价值目标,明确了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了中国梦的个人价值目标,明确了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个人。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实体化为三重主体的协调共进、有序发展,最终体现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6]同时,“中国梦”还注重借鉴、学习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主张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联手世界各国的人民一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而共同奋斗,“既能够反映自身的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和价值取向,又能够适应世界基本潮流,反映人类共同的需要与‘类’价值”[7]。“中国梦”作为当下中国时代精神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备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沟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