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三、中国电影应以“中国梦”为引领传播好中国价值观

字体:16+-

作为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大众文化形式,电影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责任,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主流的价值观念。好莱坞商业大片之所以称霸全球电影市场,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与逼真的特效场面之外,其对亲情、爱情、正义、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巧妙表述也是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好莱坞电影的国际传播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美国梦”的国际传播过程,伴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各地的传播,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几乎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如今,“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电影指出了新的创作思路,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中国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电影今后的创作,应当注重立足“中国梦”的时代视野关照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从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挖掘生动精彩的故事素材,传达中国积极奋进的时代发展气息,传播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切实满足国外观众渴望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需求,使观看中国电影成为国外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有效手段,提升中国电影在国外观众群体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成果,凝聚了数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体现着13亿多中国人企盼国富民强的共同心愿。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传播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传播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精神。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传统文化中许多有着普世价值意义的思想主张依旧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比如“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提供重要的启迪,堪称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是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内容。另外,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也不可能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中进行。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伦理信念虽有多样性,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能在原则上拒绝诸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是现代文明借以向前发展的基石所在,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成为中国电影重要的表现内容。

可见,中国电影想要承担起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责任,实现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群体的有效对话,一方面要具备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与人伦理念,比如家庭亲情、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等;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传达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现代社会理念。这两方面体现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之中,就是要求中国电影要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展现出人文的关怀与人性的光辉。因为无论是“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和谐”“亲亲”等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与人伦理念,还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现代社会理念,社会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保障人权,社会在各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中国的功夫电影之所以一直深受国外观众喜欢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一方面它透过中国独有的武学精神全面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它在故事剧情中所一贯传达的惩恶扬善、正义战胜邪恶等价值观念也能被世界各地秉持不同精神信仰、不同思维习惯的观众所普遍接受。去年在海外市场创造了中国电影最高票房收入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3D》之所以受到国外观众欢迎,正是因为其在极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故事中,传达了追求自由、挑战权威这一能为世界各国观众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而这也是《西游记》故事长久以来深受国外民众喜欢,具有极高的文化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当代的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全方位地加速融入世界。中国热情拥抱世界,世界渴望了解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外民众渴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接收更多关于中国的信息。中国电影应该牢牢把握时代所赐予的发展机遇,以鲜活的影像和生动的故事向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好中国的历史、今天与未来,构架起中外沟通的桥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中国电影应当紧扣中国社会的时代发展脉搏,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上表达出对于真善美、信仰、崇高等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在引人入胜的剧情引导下,使中国的价值观念如涓涓溪流般自然流入观众的心田,在情感与精神的层次上打动世界各地的观众。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观众认可和接受,切实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1] 钱德勒:《小时代:毫不掩饰的欲望》,载《新京报》,2013-06-27。

[2] 刘琼:《小时代和大时代》,载《人民日报》,2013-07-15。

[3] 何东平:《试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冲突与调适》,载《法制与经济》,2006(6)。

[4] 王桂芬:《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

[5] 公方彬:《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载《决策探索》,2008(10)。

[6] 王淑琴:《国家、社会、个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载《光明日报》,2013-04-10。

[7] 石斌:《重建“世界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