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三、以互联网为工具拓展无界限的中华文化圈

字体:16+-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中华文化圈建设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和地域界限的可能。互联网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极大地重塑了世界文化版图。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类文化交流的成本很高,导致文化传播往往如涟漪一般,距离文化中心区域越近的地区受中心文化影响越大。因此历史上才会出现汉文化圈的概念。互联网将信息交流的成本降到极低,普通人坐在家里也可以轻松地了解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可以很快地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传播到全世界。地域和时间无法限制文化交流的时候,世界文化版图将会以网络社区为单位被重塑。

中华文化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汉文化圈。汉文化圈围绕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不断向外延展,距离中国越近的区域受到的影响越大。中华文化圈以网络社区为单位,在全球形成网状结构。比如,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俄罗斯人共同加入了一个与中华文化有关的网络社区,他们水平相当、兴趣相近,不断交流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信息。这个网络社区的所有参与者共同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一个热点区域,尽管这些人可能互不相识,生活方式迥异。

通过互联网上中华文化热点区域组成的中华文化圈将比传统的汉文化圈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些社区的组成人员怀着共同兴趣,他们每个人都是具有行动和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在无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互联网以网状结构相互联系,中华文化圈将以网状形式存在而不是传统的涟漪形式。网状结构使中华文化圈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中华文化圈由网络社区组成,每个社区都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部分。每个社区也是网状结构,每个个体都是网络上的一部分。这种双重的网络结构使全球每个角落潜在的中华文化爱好者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成为这个网状结构上的重要部分。

网络上中华文化圈的建立最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由于中文与其他文字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造成文化意味损失。因此在互联网上,视听信息是中国文化最有效的传播方式。相对于数量庞大的一般视频信息,电影的制作更加精良,潜移默化的能力更强,因此电影在互联网文化传播上应当处于主导地位。电影是视听的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电影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越一般视频,而电影通过故事传播的文化价值也更容易被接受。电影中的音乐以及由电影改编的游戏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部分。中国是文字记载历史最长的国家,但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增强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规模庞大。中国网民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在互联网世界,每个网民都像一颗文化传播的种子。发挥中国网民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性非常重要。美剧的流行得益于中国众多字幕组的辛勤工作,很多甚至是免费的专业翻译。这体现出美国文化及美语在中国的强势地位。因为通过翻译美剧,翻译人员得到的是提升英语能力的机会,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就业带来丰厚的预期收益。由于美国能够为参与者带来良好的预期收益,因此很多人愿意无偿传播美国文化。那么中国不能故步自封,总讲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更应该考虑中国能够为了解和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人提供的预期回报。旅行的快乐、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多的商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可以通过普通网民的宣传起到更好的效果。

中国网民对中华文化的宣传是自发的,因为在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文化的碰撞。但是中国网民在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一部分人将中华文化视为不可侵犯的领地,对发表不同见解的人恶语相向。一部分人极端崇尚其他文化,认为中华文化病入膏肓必须脱胎换骨,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这样的倾向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是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中华文化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汉字、印刷术曾经使中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走在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近代以来,中国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中落后于世界潮流。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中国应当抓住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机遇,将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开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局面,在全球建立全新的中华文化圈。

(路春艳、封季尧、王占利、张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