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對話普拉西多·多明戈

字體:16+-

舞台上的多明戈往往是一種英雄形象,這不光跟他演繹的角色有關,同時也跟他的體型有關。要知道,意大利男高音曾以短小敦實著稱,甚至有專家研究,矮脖子才能發出雄壯的聲音。多明戈剛出道時,有一次去應征一個角色,主考官見到他,心想:這青年唱得有他長得一半好,我就啟用他。沒想到,多明戈唱得比長得還要精神。按照1950年至1972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總經理魯道夫·冰的說法,“這孩子若不紅,天理難容啊”。

更難得的是,這“孩子”人緣特別好,凡是跟他打過交道的,都讚不絕口。在“大明星大脾氣”的歌劇界,這樣的“德藝雙馨”著實罕見。

我第一次現場聆聽多明戈的演唱(“三大”演唱會就不算了),是1994年舊金山歌劇院上演的馬斯奈的《埃羅迪亞德》,即莎樂美的故事。多明戈扮演施洗者約翰,一上場,熟諳看戲規矩的觀眾也忍不住變成了粉絲,掌聲雷動壓過了台上的歌聲。我最後一次看他的足本歌劇(本文寫作於多明戈來華演《納布科》之前),是譚盾的《秦始皇》,這個角色是為他量身定做的,基本在中音區,但多明戈的表演即便沒有演唱難度,依然魅力四射。曾有美國評論家說,多明戈主演的歌劇直播,關上音頻,依然是一出好戲。

2012年6月7日下午,我走進國家大劇院資料室。透過忙碌布置燈光錄音的工作人員,我看到一位白發老人在唱片架前。他有些駝背,有點顫巍巍,腳步也不矯健,跟我心目中的多明戈相去甚遠。他已經71歲了,依然活躍在歌劇舞台上。當他坐下回答我的問題時,那個我熟悉的多明戈又回來了。

雖然隻有半個小時,我們的話題從多明戈歌劇聲樂比賽(Operalia),到京劇和中國民族音樂,從歌劇危機到歌劇普及,從音像資料的價值到他心儀但仍未演繹的角色。末了,他起身說,這次采訪“真的很不錯”,並索取采訪的錄像。我答道:“那是因為,我是您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