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對話蕾妮·弗萊明

字體:16+-

一般來說,西方人比較直率,比較自信;但再直率再自信,也不會說“我才華橫溢”或“我貌美如仙”。如果哪位歌唱家把自己的專輯取名為《美麗的聲音》(The Beautiful Voice),除非她已經大紅特紅,否則會遭人笑話。但美國女高音蕾妮·弗萊明(Renee Fleming)完全無愧於這個稱號。她的聲音之美,使得從不為人指揮個人專輯的索爾蒂破了例,那是1997年的《標誌》(Signatures),幾個超長的獨角折子戲。

我最早大約是在1999年聽到弗萊明的唱片,起先不以為意,認為她是一個年輕版的卡娜娃。然後有一天,我偶得《美麗的聲音》,從此徹底臣服。弗萊明不僅聲音美,且極具表現力,她賦予角色戲劇性之強,有時甚至引起某些專家的不滿,認為那是矯揉造作。我不那麽看,音色過美的歌唱家,往往忽視表演,而是純粹炫耀美聲;而弗萊明願意將她的天賦用於角色塑造,即便過火,也是有益的嚐試。畢竟,在歌劇領域,往戲劇性方向矯枉過正的案例實屬罕見,更多是滿足於孔雀開屏式的展示。

其實,我早在1994年便在舊金山歌劇院欣賞過她兩部作品,一是馬斯奈的《埃羅迪亞德》(Herodiade),也就是莎樂美的故事,她演一個甜美而不瘋狂的莎樂美;另一部是原創歌劇《危險關係》(The Dangerous Liaisons),她唱章子怡那個角色(原法國書信體小說在全球有各種改編,包括2012年的中文電影版,那個角色便是章子怡扮演的)。當時她籍籍無名,我也缺乏眼光。事實上,弗萊明不是一舉成名的,她在歌劇舞台上活躍了十年,才一步步成為超級巨星。

出道之初,弗萊明以莫紮特和理查·施特勞斯開疆拓土,被譽為是詮釋這兩位作曲家的理想人選(這跟我最初的小卡娜娃印象是吻合的,因為卡娜娃最擅長的也是這兩位的作品)。她的《最後四首歌》是我的首選,是1996年她為RCA所錄的那張,她的演繹是如此精美,仿佛人生終點是漫天的晚霞。2008年她為Decca重錄的版本顯得更沉穩,反而缺了一點兒光彩。當然,多數人把施瓦茨科夫的《最後四首歌》視為演繹的珠峰,碰巧弗萊明曾師從施瓦茨科夫,而且兩人的曲目極為相近。但據弗萊明透露,她從施瓦茨科夫那兒學到的東西並不適合她,反而差點害了她,結果她用了比學習更長的時間擺脫老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