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電影中的歌劇

字體:16+-

我對於電影中歌劇的理解純粹是感性的、自我的,沒有任何理論基礎。想到電影中對於歌劇的運用,是因為當年《十麵埋伏》的地毯式宣傳轟炸,弄得你躲進地窖都知道該片的主題歌是由國際頂級的歌唱家用英語演唱的。在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引起媒體炒作的宣傳大師手裏,主題歌當然是不可忽視的炒作素材。但是,純粹從藝術角度講,像《十麵埋伏》這樣的影片是否應該采用歌劇唱法的主題歌,是否應該用英語,那是一個應該理性對待的議題。

我覺得演唱者是否為中國人並不是問題。《臥虎藏龍》用華人馬友友,馬友友本身就是全球大提琴的第一塊金字招牌。但全球範圍內至今沒有一個華人歌唱家能躋身一線女高音的行列,能經常登上國際四大歌劇院舞台演主角的中國女歌唱家,隻有和慧和張立萍。況且,西洋歌劇演員習慣於用各種語言演唱,隻要能夠把字咬準(這比念台詞容易多了),我看沒有什麽不妥。

除了題材涉及歌劇的影片外,電影中出現歌劇(包括歌劇式的歌曲),應該慎之又慎。也許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電影配樂,器樂的出現被認為是常態,而聲樂則多少有點突兀,尤其是歌劇那樣極其誇張、高度風格化的聲樂,其表現力很強,可以畫龍點睛,也可以畫蛇添足。在《魔戒》中,歌劇大合唱均出現在需要把氣氛推至**的地方。影片《光榮》中出現的《布蘭詩歌》,也有相似的作用。這時,即使是最憎恨歌劇的觀眾,恐怕也不會有什麽怨言。

電影中用歌劇是否恰到好處,在我的印象中可以粗分為幾種不同類型。第一類是渲染氣氛,如前述大合唱。沒有哪種音樂比女聲二重唱更能夠快速製造小資情調的了。德立勃的歌劇《拉克美》中有一首“花之二重唱”,曾經出現在無數的電影和電視廣告中,能立馬讓那個場景的高雅指數上升百分之五十。另一首百聽不厭、也百用不厭的二重唱是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美麗人生》等很多影片都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