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從《媽媽咪呀》看音樂劇能否在中國開花結果

字體:16+-

《媽媽咪呀》中文版近年常在全國各地熱演,它引發一連串的問號:其一,什麽叫做“成功上演”?其二,為什麽要搬演西方名劇,而不是開發國產原創劇?其三,做西方作品應以正宗為圭臬,還是盡量本土化?其四,如何將中國舞台作品介紹到海外?

我的媽呀,年老輕狂

觀看音樂劇《媽媽咪呀》時,我腦海裏一直縈繞著趙本山那句東北話口頭禪“我的媽呀”。“媽媽咪呀”一詞是意大利語,意思跟趙本山那句驚歎完全相同,當然也可以作非驚歎的“我的媽媽”解。海外班子在中國巡演該劇是在2007年,一大亮點是中譯文,借用了很多地道的國產俚語和假借。但若真要徹底中國化,我覺得應該跟東北二人轉嫁接,便有可能複製倫敦西區或百老匯那種連演幾千場的恢弘氣勢了。

正如讓老外看懂二人轉需要費一點力,真正欣賞《媽媽咪呀》需要不少背景知識。首先,觀眾應該了解ABBA的歌曲,越熟悉越好。20世紀7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雖說早已不再時尚,但近年來陰差陽錯成了坎普偶像,這大約是澳大利亞影片《沙漠妖姬》開創的潮流。劇中歌曲都是當年風靡全球的超級流行金曲,也算是北歐人民對西方通俗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次,那是一個追求欲望速食的年代,大概是近現代最接近古羅馬的階段,直到艾滋肆虐才有所改觀。《欲望城市》中的女性主義跟那比起來就小巫見大巫了。

把這兩者糅到一起,加上一點天才的創意,就有了《媽媽咪呀》的劇情。故事發生在希臘的一個小島上,一位英國中年婦女21年前在此連續跟三名男子發生關係,隨後成為單親媽媽,但她弄不清究竟哪個是女兒的爸爸。如今女兒即將成婚,她自作主張把三位可能的父親請了來,於是出現了一連串爆笑場麵,也很自然地帶出了一首首老歌新唱。該劇在過去和現在之間作了巧妙的平衡——媽媽的享樂主義得到了懷舊的展示,女兒的新保守主義和傳統觀念更是得到了讚美。無論情欲波濤滾滾,最終依然是愛情戰勝一切,保守的、前衛的、父母輩的、子女輩的,均陶醉在迪斯科的溫柔鄉裏,如同幕布上的海浪,搖得人欲醉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