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

四、《1943年基本战略构想》

字体:16+-

12月2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名为《1943年基本战略构想》(Basic Strategic Concept for 1943)的备忘录。

备忘录关于“联合国家的基本战略构想”是这样定义的:

在大西洋—西欧战场发起直指德国的战略攻势,在其他战场部署与维持既定战略构想不相冲突的最大兵力。在太平洋和缅甸,继续进行进攻和防御作战,以破除日本对那些威胁我们交通线和阵地安全的地区的控制。维持其他战场的战略防御态势。

根据以上战略构想,美军参谋长们建议的战略目标是:

(a)西半球和联合王国

维持西半球和联合王国的安全、生产能力和必要的交通线。

(b)西欧

通过以下方式,确保联合国家的主要努力直指德国,而不是它的卫星国:

(1)以最大现实可行的规模,从联合王国、北非以及当可行时从中东,对德国的生产和资源发起综合性的空中攻势,以实现逐步削弱其战争努力的目标;

(2)尽快在联合王国集结充分协调的兵力,以备在1943年对德国发起地面攻势。

(c)北非

将轴心国军队驱逐出北非,之后则:

(1)用足够确保其安全的兵力,包括为应对轴心国或西班牙的举动而维持我们途经直布罗陀海峡航线所需的兵力,巩固和守住该地区;

(2)通过在北非建立大规模的空军设施,以及通过针对德国和针对意大利旨在摧毁后者资源和士气从而将意大利剔除出战争所实施的密集空中行动,来开拓北非作战行动的胜利成果;

(3)将所有剩余的兵力从北非运往联合王国进行部署,以作为1943年进攻西欧所集结兵力的一部分。

(d)俄国

通过提供军火,从中东给予所有现实可行的空中支持,以及通过在1943年在西欧发起直指德国的主要攻势,最大程度地支持俄国。

(e)中东

(1)使土耳其维持一种亲联合国家的中立状态,直到它在物资供应和最小规模的特种部队的支持下,能够确保其领土的完整,并为我们所用;

(2)如果土耳其能够参战,应从其北部海岸的基地发起空中攻势,以援助俄国和阻止德国控制巴尔干的资源和交通设施。

(f)太平洋

发起诸如确保阿拉斯加、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我们通往以上地区交通线的安全所需的进攻和防御行动,维持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新几内亚东部这些地区的主动权,以控制这些地区作为进一步进攻行动的基地,使日本陷于高代价的反攻作战行动之中。

(g)远东

在缅甸发起进攻行动,以重新打通援华之路,以此激励中国,并向其提供军火使其继续抗战努力,以及保持对日本本土发起最终攻势所需的为我们所用的基地。[45]

如果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1943年基本战略构想》与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1943年的英美战略》相对照,会发现存在战略观点上的差异。美方强调的是“确保联合国家的主要努力直指德国,而不是它的卫星国”,英方则强调“扩大利用我们在地中海的地位,以期将意大利剔除出战争”。虽然美方在备忘录中依然坚持“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没有将太平洋战场置于欧洲战场之上,似乎从“C.C.S.94”回到了“W.W.1”,但在英方看来,美方观点是不能认同的。

1943年1月2日,英国三军参谋长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指出,他们同美方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最主要的分歧是:“我们主张的政策是,在‘火炬’行动之后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同时伴随着尽可能大规模的‘波利乐’集结行动,而美国三军参谋长偏好将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围歼’行动当中,同时在地中海除空军之外采取固守的政策。”[46]

在英方看来,如按美方的主张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波利乐”计划并准备发起“围歼”行动,由于运输船只和登陆艇短缺等方面的原因,不但会对其他战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即便如此,在1943年也未必能够具备发起“围歼”作战行动的条件,因此导致英美在1943年难有大的作为,虚度一年时光,而美方借此加强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力度,有背离“先欧后亚”战略之嫌;如果在地中海扩大“火炬”行动的成果,不但能使地中海航线畅通,诱使土耳其参战,进一步确保中东的安全和对苏联的军事援助,而且能够首先打败意大利,从而使德国处于被动局面,同时缓解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压力。

概括地说,虽然英美都主张首先打败德国,但英国倾向于在“火炬”后趁热打铁从南欧地中海地区下手(丘吉尔最终接受了军方的这一方案),美国则希望从西欧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发起反攻。这样,英美军方在1943年作战方向问题上的分歧只能留待双方的首脑去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