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方借转向太平洋施压英方
如前文所述,丘吉尔6月的第二次华盛顿之行,使1942年实行“痛击”作战行动不再可能。依马歇尔看来,1943年的“围歼”作战计划也危在旦夕。这使马歇尔等美国军方人士大为光火,提出要将军事力量转移至太平洋战场,但这遭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明确反对。尽管如此,马歇尔等人对7月与英方达成的“C.C.S.94”文件仍有着自己的解释。在美方看来,既然双方同意了“C.C.S.94”,那么就表明英方同意修改“W.W.1”关于“德国第一”的战略选择,这意味着战略重点应该转向太平洋。因为“C.C.S.94”明确提道:
可以这样理解,对该行动作出承诺将导致在1943年不可能成功实施“围歼”行动,因此除了空中行动和封锁之外,对于欧洲大陆战场,我们肯定接受采取一条防御性的包围行动路线。[10]
事实上,马歇尔一方面希望借此要挟英方继续“围歼”作战行动,并非真正想扭转“先欧后亚”的大战略,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想加强太平洋战场的进攻态势。因为太平洋战场不但是美国海军念念不忘的地方,也是国内舆论一直关注的焦点。4月,战时新闻处(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向罗斯福汇报:“当下公众舆论是,我们的力量应该首先集中于打败日本。”[11]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也都希望能乘中途岛的胜利之势扩大战果,以使太平洋的作战行动迅速转守为攻,他们的要求得到了马歇尔和金的支持。
7月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太平洋作战命令:第1阶段任务,由尼米兹指挥对圣克鲁斯岛(Santa Cruz)、图拉吉岛(Tulagi)和附近阵地发起进攻;第2阶段任务,占领所罗门群岛的所剩岛屿以及莱城(Lae)、萨拉马瓦(Salamaua)和新几内亚东北部;第3阶段任务,向腊包尔及其附近地点发起进攻。第2和第3阶段任务均由麦克阿瑟指挥。[12]英国方面也打算利用中途岛战役胜利所带来的形势变化。7月12日,丘吉尔提出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作战计划,但由于“火炬”行动等诸多因素只得推迟。[13]
由于所获情报表明日军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机场,美军遂于8月7日向瓜岛发起进攻,日军则不断投入援军顽强抵抗和反扑,双方进入激烈的拉锯战,致使瓜岛争夺战持续了6个月之久,才于1943年2月7日以日军撤离而结束。同时,麦克阿瑟也于1943年1月21日在巴布亚消灭了日军的据点。这样,美军阻止了日军的南下之势,日军至此没能再前进一步。到1942年12月31日,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总数是34.6万人,相当于部署在英国和北非部队数量的总和(34.7万),超过了“波利乐”计划人数15万人;美国17个海外师和66个海外空军飞行大队中,有一多半的海外师和大约1/3的海外空军大队在太平洋作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