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概論教程(第2版)

一、類型電影

字體:16+-

對於“類型”,美國的M.格杜爾德等在《電影術語圖解》一文中指出,其是“由於不同的題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範疇、種類或形式”[1]。類型這個詞,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才作為一個關鍵詞通過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讚介紹到英語電影理論中。

(一)概念

所謂“類型電影”,指按照不同類型(或樣式)的規定要求製作出來的,在人物形象、情節模式和場景設置等多方麵存在相似特點的電影。換句話說,類型電影指的就是擁有相似主題、相似情節、相似人物、相似場景以及相似視聽技巧的影片集合。

類型電影起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好萊塢。當時好萊塢技術主義達到全盛,大製片廠製度和明星製度也開始逐漸形成,大製片商們為了更好地降低成本獲得利潤、並更方便於製作,他們將美國福特汽車“裝配流水線”的工業製造模式引入電影生產過程中,將商業娛樂電影大體劃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讓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在不同的影片中反複出現,使得電影創作者在製作中駕輕就熟。同時在製作的過程中,好萊塢又把編劇、導演、攝影、美術、人物等電影必要的元素細致分配成不同的工種,猶如“零部件”一樣先分門別類,然後在片場的流水線中最終完成影片的整合。在這種工業流程中生產出來的模式化電影,大量仿製,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製作模式,即為“類型電影”,後來逐漸成為美國商業電影創作的主流,並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全球性外銷逐漸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的電影創作,成為世界商業電影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向。

就像汽車流水線生產強調複製性一樣,類型電影的相似性也決定了其生產過程中個性特色的消亡。類型電影的出現,幾乎很難與藝術掛上鉤,它更強調的是製片廠看到某部影片大受歡迎之後爭相效仿的結果,或者說是對已成功的商業電影的抄襲跟風。從早期粗糙的《關山飛渡》等西部片,發展到如今奇觀特效的《星球大戰》《黑客帝國》《地心引力》等高科技電影,類型電影的創作隨著時代的需求不斷地在變化發展,但是其標準化、模式化、相似性特征依然在延續。即便如此,好萊塢生產出來的許多沒有個性的電影還是在全球受到了觀眾極大歡迎,諸如《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海底總動員》《阿凡達》等影片斬獲高額票房便是最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