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法國電影理論家克裏斯蒂安·麥茨的著作《電影:語言還是言語》出版,這不僅標誌著電影符號學的問世,也是經典電影理論和現代電影理論的重要分水嶺。以此分界的依據在於兩個方麵:第一,此前的經典電影理論,主要關注電影和現實世界的關係問題;此後的現代電影理論,則更多地關注電影本文及接受對象的研究,從對電影藝術的研究轉變為電影文化的研究,由外部研究轉向了內部研究。第二,此前電影理論的研究都在電影機構之內,此後電影理論研究在電影機構之外,電影正式進入大學課堂並迅速成為一門重要的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
現代電影理論,主要有電影符號學、電影敘事學、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意識形態批評電影理論等,此外還包括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後現代電影理論、後殖民電影理論等。相對於經典電影理論,各種現代理論之間的相互承接性非常明顯,而且更富學術性和體係性。
(一)電影符號學
電影符號學將電影研究的注意力轉移到電影本文係統的組織以及符碼讀解方麵,標誌著現代電影理論對經典電影理論的超越和突破。電影符號學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一般認為電影符號學有第一符號學和第二符號學之分,後者也被稱為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
電影第一符號學是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而誕生的,理論建構的重要標誌是克裏斯蒂安·麥茨的《電影:語言還是言語》,此外還有帕索裏尼的《詩的電影》、溫別爾托·艾柯的《電影符碼的分解》、彼得·沃倫的《電影與符號學:一些交匯點》等著作或文章。電影第一符號學主要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來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主要以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並把羅蘭·巴爾特1964年在《符號學原理》中創立的語言與言語、能指與所指、組合和聚類、外延與內涵等四大結構範疇作為理論依據。電影第一符號學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1.確定電影的符號學特性;2.劃分電影符碼的類別;3.分析電影文本的敘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