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一、“第五代”導演第一階段創作的文化體現:“與時俱進”

字體:16+-

任何以確切的年代數字截然劃分某種文化階段,都不可能確切,隻能是相對的參照。這裏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延至90年代初期)視為“第五代”導演創作文化的第一階段,也是如此。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湧現的文化反思與革新的浪潮,既可視為20世紀初文化運動“水落石出”的延續,也是在新的曆史時期,在更新的人文基礎上與時代背景下的進一步跨越。以“**”結束為時代表征,此時的社會文化主導是——批判專製,解放思想,張揚被長久壓抑的人性,擺脫捆綁身心的束縛,渴望健全現代的國家體製,追求健康積極的生命實現……對傳統文化全方位的檢查與反思,對現代人文思想的又一輪的接觸與體味,其結果便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人們的觀念,進而推動了社會改革、開放的進程。順應時勢地引領這次文化**的“第五代”電影導演整體,作為“一代”藝術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奉天承運”而生,並以其特定的藝術傳媒手段發揮了應有的文化作用,可以說“不辱使命”。

我們看一下在這階段中“第五代”導演代表性的創作——

陳凱歌《黃土地》1984年、《邊走邊唱》1991年,張藝謀《老井》1986年、《紅高粱》1986年、《菊豆》1990年、《大紅燈籠高高掛》1990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田壯壯《獵場劄撒》1985年、《搖滾青年》1989年,吳子牛《晚鍾》1987年、《大磨坊》1990年,李少紅《血色清晨》1990年,夏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8年,何群《寡婦村》1988年、《出嫁女》1990年,米家山《頑主》1988年……

在上述作品中鮮明體現了一種整體的文化品格:通過或寓言或傳奇、或寫實或概括的藝術形象體係,蘊涵著嚴肅的形而上的社會反思與生命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