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四、影片题材不同、观众层面不同,其结构也要有所不同

字体:16+-

影视题材与影视观众是相互关联的。影视作品就其本质而言,固然是属“大众”的、“通俗”的一类,但这“大众”,不一定只指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那个“大众”,而是相对而言,指不是极少数个别人,而是社会某一层面、某一阶层的基本成员的那个“大众”;这“通俗”,更不等同于“平俗”、“庸俗”,而是指能使特定的“大众”赏心悦目、感同身受的那种“通俗”。简言之:特定的观众群体往往有其喜爱并易接受的特定影视题材。或者说——不同的观众阶层总有其各自爱看的影视题材。比如农民比较喜欢表现农村生活的故事片,市民比较喜欢反映市民生活的影视片,离退休的老红军爱看革命时期的战争片,现代的年轻观众则迷恋青春片,等等。我们并不否认有社会各阶层都喜欢的影视题材,因为大家毕竟都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生活;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就忽略了不同观众尚有各自不同的看片取向。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作为编剧,就要考虑题材和观众的不同对影视结构的影响或曰要求了。毋庸赘言,不同层面观众的生活体验、文化品格、艺术修养,就其总体而言,各有不同,其对影视艺术的感受能力、觉悟水平,尤其是审美取向,有很大差别。比如农村观众,一般喜欢形象单纯、故事明朗、情节紧凑的影片,于是《喜盈门》大获喝彩;比如一般市民,喜欢故事曲折、情感委婉、人物性格较复杂(最好含有某种悲剧色彩)的影视作品,于是,一曲《渴望》唱遍大江南北;而像《黑炮事件》、《大红灯笼高高挂》这类影片,其荒诞的风格,其象征的意蕴,其叙事的“小题大做”,其情节的“沉闷僵板”,……就难以被知识阶层之外的一般观众所理解的了。至于像国外的某些现代派作品(包括《野草莓》、《广岛之恋》等),对观众的“挑剔”(更确切地说应是观众对它们的“接纳”),更是众所周知。

以上,只是笼统地一般化要求,其实影响影视剧结构的因素远不止于这些,像不同国家(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时代潮流、民生状态,等等,都会对影视剧的结构产生影响。往往有“南方之橘成为北方之枳”的现象。因此,一个好的编剧,即使在影视表现阶段,也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层考虑,不可只自恃才高,一味“我行我素”。

[1] 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121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 (清)李渔:《闲情偶寄》。

[3] (明)陶宗仪:《辍耕录》。

[4] (清)李渔:《闲情偶寄》。

[5] (金)王若虚:《文辨》。

[6]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203页,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8。

[7] 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126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8]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