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二、生活流式情节

字体:16+-

不怀恶意的话,可以借用一个词适当比喻:“流水账”。因此,所谓生活流,就是随着日常生活的流程,移步换形,通过对人物的举止言行、经历体验、感觉心态的依次“记录”,无人为痕迹地完成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叙事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演变总是与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同步,而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认识,也往往是通过在一段时间进程内的一系列观察获得的;对一件事情的认知,也往往是在无意地了解了各方面、各阶段的过程后,才“恍然大悟”其全体的。真正有意识地观察、审视某个人、某件事,毕竟要有特定的背景或原因,相比之下,“无心地、散漫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对社会人事的某种认知,则是更普遍、更生活化的现象。“生活流”式情节,便有意体现这种特色。具体体现为:

第一,生活流注重“返璞归真”,“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而这“无技巧”却恰恰是更高一层技巧的体现。它追求质朴、自然、真实、随便,使人丝毫看不出作者编织的痕迹,而犹如进入生活实境,没有“看戏”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影视作品中,因导演的特意处理,就更为鲜明。一般情况下,生活流式情节的展示,都避免爱森斯坦式的“冲击剪接”和蒙太奇结构之类惹人注目的剪接技法,也不突出摄影机和音响的作用——没有惊人的拍摄角度,没有出人意料的摇镜头,没有那种“闪电式混合”。而是常常以长镜头来表现:让摄影机耐心地记录那似乎是生活本身展开的情景(慢移、慢摇、跟拍或固定机位),在镜头内部,也不出现明显戏剧化的构图。总之,“渴求现实”,力求使观众察觉不到人为拍摄的痕迹。

第二,生活流式情节,必定要有一定长度的时空流程。在一般叙述性作品中,在表现人物或事件时,可以注重纵向的流程,也可以侧重于横向的展开。即是说,它可以从发展变化的动势中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在不同场景及场景的演进中的一系列反应,表现出其性格的多层面,进而立体地表现生活与生活中的“全人”;也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相对静止状态中刻画人物、描述事件,即对性格或事件(场面)的横向开掘。生活流式情节,则属于前者。

第三,生活流式情节所表述的生活内容,一般而言,应是专指那种“非英雄化”的小人物行止以及日常生活“近乎琐碎”的场景、事件:既无重大场面,也无奇特事件,更无怪异人物,力求“贴近生活本原”。

第四,生活流式情节与“意识流”情节相比,虽有一定相似性——即都讲求对人事反映的自然而然、不着人为之痕,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意识流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情感流动的跳跃、闪回、变幻无定特点的表述;而生活流则将表述重心放在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外在的顺序连贯的行为表现上。

我们且举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例,看看生活流式情节的具体体现:这是一个中国中年工人普普通通一天生活的录像。印家厚,是个普通的工人,活得很累,几乎被生活拖垮。作品采用移步换形的方式,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让他变换着多种身份,逐渐体现出这个人物多层面的思想性格——

早晨是这样开始的。

昏蒙蒙的半夜里,“咕咚”一声惊天动地,紧接着是一声恐怖的号叫。印家厚一个惊悸,醒了,全身绷得硬直。

待他反应过来,知道是儿子掉到地上时,老婆已经赤脚蹿下了床,颤颤地唤着儿子。母子俩在狭窄拥塞的空间内,撞翻了几件家什,跌跌撞撞扑成一团。

他本能地第一件事是开灯。可是灯绳却怎么也摸不着!他喘着粗气,一双胳膊在墙壁上摸来摸去……急火攻心,他跳起来,一把捉住灯绳根部,用劲一扯:灯亮了,灯绳却也断了……

作品就用这样近于琐碎然而确实的叙述,表述下去:儿子如何受了伤,如何包扎,如何收拾杂乱的家什,夫妻间又如何有了软软硬硬的一般家庭内经常发生的那种龃龉。终于,老婆发火了:“你出去看看!看哪个工作了十七八年还没有分到房子的?!这是人住的地方?猪狗窝!这猪狗窝还是我给你找来的!男子汉,要老婆要儿子,就该有个养老婆儿子的地方!窝囊巴叽的,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算什么男人?!……”印家厚头一垂,怀着一腔辛酸,呆呆地坐在床沿上。

接着,讲述儿子如何撒尿、老婆又如何寻衅、印家厚又如何再躺下来迷迷糊糊地做梦……便这样开始了一天。

以上,是第一个场面。接着,便是第二个场面:印家厚要带孩子“跑月票”上托儿所,早晨忙得不可开交,煮牛奶、上厕所、漱口洗脸、准备儿子及自己的东西,因急切之举而遭邻居的嘲骂……赶紧抱起儿子汇入滚滚人流中。

第三个场面紧接上述:挤车、挤车时的互相撒气,儿子如何跟一个时髦姑娘吵嘴,朝姑娘动拳——因为她骂印家厚是流氓。父子俩“战胜”姑娘、兴高采烈下车……第四个场面:上轮渡、过江。工友们互递香烟、打牌、聊天,印家厚即兴扯淡式的诗:“生活,梦”……第五个场面:下船到早点铺吃饭。单调肮脏的饮食棚子……第六个场面:再坐厂里的汽车。在车上和儿子的对话瞎扯。下车,跑步送儿子上幼儿园。迟到一分半钟。第七个场面:车间。现代化设备的操作工。印家厚的自豪感觉。第八个场面:开会,评奖金。本该得到的一等奖不翼而飞,而且满肚子委屈难以发泄。女徒弟代他抱不平。女徒弟年轻、漂亮,对他有感情,以致宁愿做他的情人。印家厚进退两难,勉强避开了矛盾。第九个场面:中午去食堂吃饭,因饭菜粗劣及管理员媚外欺人,印家厚大泄其愤。第十个场面:儿子又出了事:因为闹,被幼儿园老师关了禁闭。印家厚装模作样“文明”地教育儿子,莫名其妙地想获得阿姨的好感——这阿姨有点像他过去的恋人。他内心有些不平静,生出种难言的惆怅。再以后的场面:午休时为岳父买生日寿礼,精打细算;以前的同学带来从前恋人的消息;拒绝女徒弟的追求;下午有外宾参观自己操作,极为自豪;小组长收份子钱,为新来的工人结婚送礼;厂长让他负责与日本青年联欢的准备工作,他勉为其难;回家途中,闷闷的无名烦恼;轮渡上的疲劳。困倦的身体与近麻木的精神。回到家中,老婆絮絮叨叨地抱怨着菜价太高,牢骚满腹。住房将被拆,要自己去寻搬迁处。哪儿去找?烦闷;夫妻又吵架,因为亲戚要来借宿,屋里还要再挤进来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晚11点20分,上床。睡不着,要散架。但趁着亲戚还没有来的仅有的一晚,夫妻两人厌烦、乏味地又履行了一回“义务”。最后,梦。印家厚梦见自己对自己说:“一切都是梦。醒来时会好些的……”

就这样,作者运用“生活流”,展示了普通中国工人烦恼、劳累、压抑,又不无些许生趣的一天。写出了人们物质条件的贫乏、社会义务的繁复、精神上的紧张与沉重……进而反映了一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并借以反映了更为阔大、深沉的历史态势。这种表现风格,对于看腻了花里胡哨、矫揉造作的“纯艺术品”的观众来说,当然便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艺术品的风格总要与时代生活相契相关。就中国广大地区的观众来说,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最基本的人生要素还没能充分获得的时候,反映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事情景,自然会获得观众的。

生活流式情节在中外影片中相当多见,像美国影片《陷入情网》以几乎“纪实”的手法描述一对中年男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从偶然相识到互生好感,进而彼此想念直到热恋……又不得不痛苦地分手……待再次相见时才终于摆脱内心与外在的各种束缚,重新拥抱在一起的婚外恋情;像意大利影片《温别尔托·D》细致传神地展示一位老人的晚年境遇;像我国影片《一地鸡毛》表现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混同流俗;《本命年》叙述一个从大狱里出来的年轻男子如何在当前社会生活氛围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而夭亡的故事,等等,均属此类。

生活流式情节,要避免两种毛病:

其一,毫无选择地如实记录,真成了“流水账”。任何比喻都是不完善的。如果只求多、广、泛、全,大量堆砌生活表象、人物举止,只要丰富、自然,而忽略了既定目的、表现题旨,是没人欣赏的。须知:“文学”毕竟不是“流水账”,尽管有表面的相似。因此,既要重视人物性格、事件过程表现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又不能忽视性格与事件运动的基本走向和整一性。否则,或者使事件含混,或者令性格裂乱,均是败笔了。

其二,既然可以用“流水账”来形容,则情节进程就要具有天然自在,虽路转峰回而绝无人为痕迹的特点。而且,所展现的生活图景还应有一定的长度,即是:不能只是一两个孤零零的场面,而要有“一段生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