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化情节,是指那种不注重人事进程的紧凑、连贯及起伏变幻,而有意将生活片断“散漫”地呈现的那种情节。
它常见于散点透视的结构中,但两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散点透视是指整体的结构格局由几个“点”(板块)组合而成,而情节的散文化则是指在每个“点”(或曰“板块”)内人事叙述的一种品格。举例说:影片《城南旧事》与《黑色通缉令》都是散点透视式结构,但前者的每一个叙述片断,是通过散文化情节体现出来的;而后者的每一个片断,则均紧张激烈、跌宕起伏,便是典型的强化情节的呈示了。
下面,具体介绍散文化情节的特点。
散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散文化的情节也就必然蕴涵这样的品格:不特别注重情节的紧凑连贯、环环相扣,而讲求在貌似散漫的人事叙述间,内蕴着某种总体情致、氛围或精神。
影片《城南旧事》的体现就更为典型:三个故事已经各不相连,而且每个故事内部的表述,也不是很连贯、很紧凑的顺序展示,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地拼凑而成。像“小偷”故事的表述:先是让小英子偶然遇到废园内小偷所藏的东西,十分好奇;然后隔了几个场景,才让她与小偷相遇,而且彼此产生了好感;但情节并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又转到别的故事叙述中,直到小学校的演唱会上,才使观众又一次看到小偷有一个学习出色的弟弟,而哥哥正是为了使弟弟不再受穷、不得已才干那种事。于是,小偷的形象在英子眼中(观众心目中)有了改变,使观众对他不无同情了;直到最后,再通过英子的眼睛,表现哥哥因事发而被警察捆绑而去并被打得浑身伤痕……这就是典型的散文化情节的体现。这类作品很多,像日本影片《忍川》表现一个学生与一个酒馆女招待恋爱的故事,法日合拍的《广岛之恋》叙述一个法国电影人分别跟多年前的德国人与现时的日本男子相互穿插的爱情故事,像瑞典影片《野草莓》表现老教授去领奖路上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境遇的交叉等。
散文化情节的另一个特点是:一般情况下,它所表述的内容大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与事件,甚至是较为平庸、琐碎的人事,以求达到某一层面的等同观众、贴近生活的艺术品格。像我国影片《混在北京》:表述一个杂志社的几个编辑所组成的“小社会”。人们在工作方面的纠纷,在职务上的变迁,彼此之间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而不时产生的矛盾,因同住一个筒子楼而难免发生的诸如谁用燃气灶时间太长,谁不管公众卫生只顾自己小家庭的洁净,以及谁家夫妻吵架,谁因占房而争执,再有一些诸如好色的领导想勾引下属姑娘,年轻男女间微妙而正常的婚外情愫等生活中很常见的情景。
这类影片也不乏见,如中国台湾地区的《饮食男女》,日本的《泥水河》、《远山的呼唤》、苏联的《亚当的肋骨》、《怀恋冬夜》,美国的《克莱默夫妇》、中国内地的《人到中年》,等等,都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