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第三节 情节类型与品格(下)淡化情节

字体:16+-

在这里先要强调一点:淡化情节,绝不是不要情节。只不过有意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性”较淡化地体现而已。情节既是叙事性“艺术篇章”的组成要素,它就不可能完全依照原生态生活,而必须对客观生活有某种或某一层次的“艺术升华”。

淡化情节,是相对强化情节而言。既然是情节,它就不能不艺术地体现生活中具有某种因果关系的逻辑演进,它也就必须具有某种品格的艺术张力(或曰引力)。

如被公认的与传统戏剧性情节有异的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其艺术主张就反对“对客观生活的情节化”、要求“真实地再现生活本身”,而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的编剧西柴烈·柴伐梯尼在他的论文《关于电影的一些想法》中,更提出了代表性观点:他们认为大多数人把日常生活看作讨厌的事,认为日常生活单调乏味,使人厌烦,结果使习惯于传统表现手法的导演总觉得需要编造故事和传说来代替日常的现实,新现实主义者认为不需要这样编造生活,他们认为现实绝不是单调沉闷的,而艺术家的任务只是使观众思考和体会实际存在的生活。因此,他们反对传统情节片那种一个事件引起另一个事件,如此一环套一环,形成一连串的事件,最后以大团圆结束的模式,主张要与之相反:要关心的是生活的正常状态而不是例外状态,“生活中真正的英雄、现实中真正的主人公,不是编造故事中某个臆造的人物,而是观众自己”。“没有必要把日常普通事件编织起来,搞成什么说明、进展、**,而应按其本来面目表现出来。”——理论上是如此提倡,但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真如所说、绝对不要“编造”,而完全体现“本来的”生活现实呢?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柴伐梯尼本人的《偷自行车的人》的具体内容: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场面:大批失业工人在争抢工作的机会,谁能如愿以偿呢?中年男子里西好不容易受到聘用,但紧接而来的难题就出现了——要干贴广告的工作,必须自己有自行车,而里西家中早就一贫如洗!怎么办?……罄尽全家所有,终于换得一辆自行车,刚刚上班一天,车就被人偷走了!且不说一开始就表现出人工的截取,只上述一系列场景内容,不就是典型的“一波乍平、一波又起”?……后来,终于发现了偷车人,却不但没能将车要回来,反遭到一群人的围打嘲弄,天下简直没了公理!……后来,实在出于无奈,为了一家人的生存,里西也要偷别人的自行车了!可他能够成功吗?尤其是:他怎样又要在儿子面前当一个好父亲,同时又必须作一个不被人知的小偷(这是不是悬念)?……影片到最后,也仍然使观众处在极大的悬念之中:他能不能偷成?——结果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去偷车了。但车没偷成,马上就被警察与众人发现,痛打一顿。而尤令他大为尴尬、痛苦的是——这一切,竟明白无误地展示在一直对父亲充满敬意的儿子面前!

——看!如上述,谁能说这部影片没有情节呢?

所以,淡化情节,绝不是不要情节,纵令标榜自己“完全写实”的“新写实主义”电影也不能例外,又何况其他?

淡化情节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类:散文化情节与生活流式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