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一、转折

字体:16+-

转折,可以使情节摇曳生姿,产生观众意料不到的发展变化,进而引人兴致、增加艺术魅力。

古今中外叙述性作品中,使用“转折”而使篇章增色(或者说:不使用“转折”篇章就难以成功)者,比比皆是。

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齐国人冯谖因贫困,希望寄食孟尝君门下。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领,回答说什么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收留了他。从这段叙述中,我们知道冯谖是个极平常的人。但下文却一转:大写特写他如何因待遇不高而再三地弹剑唱歌发牢骚(孟尝君的食客按本领大小不同而分几种待遇),先埋怨没有鱼吃,给他升格后,又抱怨没有车坐,我们不得不对其人认真审视了——或者,他真是怀才不露的人物,不该轻慢?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才能来。而接着,他仍然抱怨待遇还是不高,大唱家中老母亲没人赡养,极力表现其“贪而不足”的品性,使“左右皆恶之”。我们读到此,也自然有些讨厌这个家伙了。下面文字却一“转”:当孟尝君要人代他去老家收账时,众人都向后退,冯却主动地站了出来。我们这时才发现——他其实是个真正有用的人才呢!不料下面又一“转”:其收账的结果是——一分钱没有收回来,只迂腐地向主人报告说,为孟尝君买回了“仁义”,令人哭笑不得!然而后文则又一“猛转”:孟尝君失势,被迫回到自己的老家(封地),原来众多食客都作鸟兽散,只有冯谖仍然真诚地跟在他身边。尤其出孟尝君意料的是——竟受到原来欠他债的封地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于是,孟尝君才明白当初所买回来的“仁义”的作用;我们读者也才最终认识了冯谖这个人物——他确实是一位有深谋远虑的能人!……试想,如果文章一开始就直统统告诉读者冯谖是什么人,再举收账一事的后果为证,就必然没有上述的意趣了。

在影视作品中,如著名影片《卡萨布兰卡》,可以说处处有转折的艺术体现,尤其是影片最后,其转折的运用,更为精彩:根据前面情节,我们已经知道里克与拉斯罗是情敌,而且已经与法国警察雷诺安排下一个陷阱——只要拉斯罗从里克手中拿过出境证,雷诺就可以因“证据确凿”而逮捕他,进而为里克除掉情敌……但剧情的发展却陡然变化:当雷诺正要逮捕拉斯罗的时候,里克却对着雷诺举起了枪:要他在证件上签字,放两个人出境!雷诺十分意外,但“理解”了里克,认为里克是要与依尔沙两个人走,而让拉斯罗留下来(留下来,就意味着被逮捕、死亡)。不料到了机场,里克却要自己深爱的依尔沙跟拉斯罗俩人上飞机——这个安排,不但雷诺,连依尔沙也大吃一惊(因为她俩约定是让拉斯罗一个人走,她与里克留下),观众更是意想不到!……影片最后,当拉斯罗与依尔沙已经飞走,情节进程还有着令人始料不及的转折:当里克与德国少校搏斗的时候,本与德国人属于一个营垒的法国警察雷诺,竟然站到了反法西斯战士的一边,开枪打死了德国少校,并与里克一起“旅行”而去!……这样的处理,就使观众时时刻刻处于对未来情节发展的强烈关注中——因为人们谁也不能料到事情究竟会如何进展!

“转折”之妙,可见一斑了。当然,运用“转折”,要注意它的自然、合理。否则,也会弄巧成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