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也是一种转折,但它是极端的转折。
有这样一个笑话:某为富不仁的豪绅之家为其老太太做寿时,一秀才上前献诗。第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众人大哗。于是第二句出:“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得意而笑。不料第三句出来却是:“生儿个个都是贼,”诸儿顿时都变了脸。秀才则缓缓道出第四句:“偷来蟠桃献母亲。”结果,弄得受诗者哭笑不得。
抑扬的运用,在上面这诗中可谓简洁又绝妙地体现出来。情节讲究抑扬,可一上一下、一束一放,两相对照,互相彪炳,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增加艺术的感染。
抑扬之法,无论对人或对事的叙述,都可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大到全部篇章总体情节的设计,小到局部的细节的安排,都可以有抑扬的体现。
比如篇章总体情节的抑扬设计——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在甲板的天棚下》就相当典型。作品先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几乎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女人:卡鲁塞尔小姐惊人地占有了上帝赐予女人的一切美好的、高贵的、杰出的相貌、出身与才能。“她无论干什么事,都比任何女人,甚至大多数男人更胜一筹。唱歌、游戏……游泳!”文中不厌其烦地极力铺排叙述她如何高贵典雅,如何美丽动人,如何使全船所有男人都着了迷。“她控制着全船,控制着航行!”就这样,在使读者由衷赞叹后,行文却急转直下:为了满足她自己的好奇心,在明知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她竟用金钱引诱甚至变相地逼迫当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跳下大海,为她表演,让她高兴。小男孩身不由己地刚刚跳进海水中,立刻就被鲨鱼咬成两截!众人都大为震动。而这个美丽的女人,并没有因小男孩的惨死而有丝毫的自责,而只是神经质地“笑起来”——直到这时,她的全部心思仍只在极力克制自己的表情,不使自己的美丽外貌在男人们眼中受到破坏!看,这种矫揉造作的言行举止所暴露出来的冷酷残忍的内心世界,是怎样让读者骨肉震惊!这种由扬到抑的情节设计,便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类总体情节的抑扬设计,在我国作家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对一个水利局长先抑(极写其疲沓、懒散、迟钝)后扬(在后来的关键时刻,又如何的果断、刚强、大显英雄本色)中,在《战国策·楚策》“郑袖谗魏美人”对郑袖这个工于心计、阴险毒辣的女人的塑造中,亦有突出的体现。
下面,再看看情节在局部场面或片断细节中的抑扬体现——
在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中,有一场戏:先表现近于地痞无赖的虻田如何纠缠单身女子民子,要求与之结婚。民子拒绝后,仍不死心,竟要强暴侵犯。在民子家帮工的耕作把虻田一伙人打走,解救了民子。在这段戏里,虻田明显是个“恶棍”,而且观众也都预料后面的情节肯定要有更激烈的冲突!正悬心以待——却大出意外:虻田驾车、带人,在雨夜中前来,并不是来报复,而是来讲合、与耕作交朋友的——打输了,就甘拜下风,就当朋友!而且后来的情节内,虻田果然(原来)是一个心直口快、质朴热诚、助人为乐的人(也正由于他本来是这样的人,所以前面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对比极为强烈的情节变化,既引人入胜,又有助于塑造虻田这个极具个性且真实自然的人物。
在美国影片《一夜风流》的开头部分,抑扬就十分突出:观众看到一个骄蛮暴戾、几近疯狂的女子,各种细节无不充分表现这一点。可不久人们就发现——原来这个姑娘是因为反抗父命、追求自己的爱情选择而被强行关押起来的,其本质与前面恰恰相反:竟是个十分天真、纯洁、稍有些任性的可爱的“小天使”!
抑扬对情节展现的艺术效果,从上述中,当可体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