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紧张;弛,松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一味紧张,民不堪命;长久松弛,国必散乱。情节的展示也应如此,要尽量做到缓急错落,使叙述具有艺术张力。
且举众所周知的《水浒》中对武松活动的描述:
武松初见宋江,兄弟情谊很重,分手时依依不舍,此段行文舒缓;下面则接景阳冈打虎情节,便突起异峰,惊险紧张、扣人心弦;接着,作都头、会兄嫂,又成平缓;继之,缚嫂祭兄、斗杀西门,人前怒气、刀下人头,顿使读者拍案握拳,为之助力;判配孟州后与施恩的结识,却写得轻松愉快、风趣活泼;但紧接着,便出现了醉打蒋门神的激烈场面;此后,明明已造成危机,却偏偏极写“恩遇”:张都监待之如上宾、花间敬酒、月下提亲……读者正为武松庆幸时,猛然一片火起——武松被擒、被诬为盗贼!于是,情节渐渐向紧要处发展,一步步导演出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场景……波浪层生,无不缓急相继、张弛相衔,数万文字,却令读者无法不一口气读完!其艺术魅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张与弛的恰当组合。
再看希区柯克导演的著名影片《三十九级台阶》:这是一部典型的情节片,险象环生、处处“抓人”。但是,它之所以“抓人”,并不是其中的情节时时刻刻都紧张得令观众喘不上气来,而是很好地把握着张弛相衔的节奏感。比如影片开始阶段,影片主人公哈奈处于十分危险的被迫杀的境地——屋内初识的女子已经死于刀下,而两个杀手正在楼外即将对他下手——哈奈小心翼翼溜出楼,刚要走,却发现两个杀手就在不远处走动。按一般的情节处理,当然是设计一个“我跑你追”的紧张过程以引人。在此,希区柯克的高明处就显现出来了,他非但没有安排紧张场面,反而特意设计了一段近于诙谐的“喜剧”情节:
哈奈蹑手蹑脚地进入画面,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偏偏一个送奶工人走过来,与他搭话——简直是“添乱”!
工人:您好,先生,今天您起得可真早啊!
哈奈(急忙把工人向后拉到楼梯口):你不想赚点外快?
工人:怎么回事?
哈奈:我想借你的帽子和上衣用一用。
工人:慢着!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想干什么?!
哈奈:我想逃走。
工人: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哈奈:是的。
工人:什么事?
哈奈:跟你直说了吧,二楼有个人被杀了。
工人:被你杀的?
哈奈:不,不,被外面那两个男人杀的。
工人笑笑、耸肩:哦,我懂了——我想他们大概是在那儿等警察把他们抓走。
哈奈:请你静心听我说——他们是外国间谍!他们在我屋子里杀了一个人,现在,就要对我下毒手了!
工人:得了,别胡扯了。干吗一大清早就开这种玩笑!
哈奈:好吧,好吧!我跟你说实话。你结婚了吗?
工人:可惜结了!可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哈奈:哎,我可是没结婚。我是个单身汉。
工人:是吗?
哈奈:嗯……二楼住着一个有夫之妇……
工人:真的?
哈奈:真的。刚才我跟她幽会。现在我想回家去了……
工人:那就去吧,有谁拦着你呢!
哈奈:外面那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她的兄弟,另一个是她的朋友。这下,你总该懂得了吧?
工人:你怎么不早说,老弟!(他转过身,脱上衣)你想想,怎么能让我相信……(那两个男人在不远处的中景)什么杀人啊!外国间谍啊!……好啦,穿上吧!还有这帽子,也给你!
哈奈与工人换了装。
哈奈往对方手里塞了一张钞票:拿着!
工人:啊不,老弟。你别客气了!说不定哪天我也会向你借衣服呢!……
哈奈苦笑:再见。谢谢。
哈奈打开大门,向外走去……
看,多么绝妙的情节设计!观众在为这段插曲哭笑不得中,不自觉地舒缓了一下紧张的神经,就避免了总处于极度紧张中的疲累,然后便能以盎然的兴趣,接着观看下面的内容了。这种张弛相衔的情节,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比如在哈奈与帕梅拉(一个不知内情却在特定情况下被警察把她与哈奈铐在一起的女子)被铐在一起,哈奈强拉着帕梅拉与自己逃走,而警察就在后面追赶的紧张情节中,编导者却有意设计了一场极富风趣的戏:两个人(实际上是帕梅拉被哈奈强行拉着)逃进一家旅店,为避免店主怀疑,哈奈强迫帕梅拉以夫妻名义登记,并要在夜里住在一个房间内。于是,在店主不时的关切中、在帕梅拉与哈奈充满戏剧性的无可奈何的“同居”中,让观众一再释颜、忍俊不禁。而紧接着,便是下面紧张追赶与拼命脱逃的情节进程……
张弛结合,实际上就是对“节奏”的艺术把握。目前一些情节片,尤其是那些动作片(或曰功夫片),从头到尾充斥着紧张的对打、追逐,难免使观众因长久的紧张而疲累、因疲累而懈怠,结果,特意为之的紧张,反落得“松懈”的观感,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弄巧成拙了吗!
问题的另一面是:有些影片的情节过于松缓,缺少必要的艺术张力(或曰“兴奋点”),总调不起观众的观赏兴趣。这,也是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