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单元作为一段相对独立的剧情体现,它必须有“戏”的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有艺术张力与艺术凝聚力,能够调动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使其进入剧情。艺术的张力与凝聚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求编剧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艺术积累,要精细地营构每一个场面、每一场戏。
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其一,场景的选择与确定。对于短小篇幅的作品来说,就是选定一个适当的场景来展示既定的某段故事情节;对于一般的电影剧本创作,则是选择、确定一组适当的场景来表现既定故事的某个段落。场景的这种选择,既要考虑能使剧情得到充分展开并好看引人,又要考虑自然合理、不露明显的人工痕迹。对于描述单元而言,还要注意一点: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场景,力求叙述得精致、简洁。可用可不用的场景,一概除去——用“少少许”的场景,艺术地展示“多多许”的内容,才是高超的。影视作品总有既定篇幅限定,绝容不得芜杂、臃赘场景的随便拼凑。
其二,每一个描述单元(场面)中的人物设置。主要人物不宜太多,为使观众注意力不过分被分散,也为了剧中人物能够充分表演,一般而言,一个单元内主要人物不要超过三个,以两个为最佳(穿场人物及群众演员不在此列)。常见有的影视片,或者一个描述单元(场面)中只是一个孤零零的人物长时间地演独角戏,使观众看得不耐烦;或者一个场景内,四五位甚至七八位人物(尽管有时还是领袖人物)你一言、我一语,“群贤毕至、老少咸集”,镜头跳闪不停、画面剪切不已,看得观众眼花缭乱……这都是编剧之忌。
其三,情节内容的艺术展示。具体说,就是不能只以完成叙述任务为标准,而要力求“艺术”地展示既定的叙述内容。要把每一描述单元(场面),都当作一篇“文章”来作,要围绕既定的表述重心,尽可能地运用、调动艺术叙述的各种章法与笔法——诸如疏密的掌握,虚实的处理,对比、衬托的设计,误会、巧合的营构……以及诸如象征、暗示、夸张、讽刺、幽默,等等,以形成“充满动感”的艺术画卷。
下面,试举两例来看。
先看电视短剧《打电话》中一个场面的艺术展示: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唯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要妈妈送忘记带的书或本子、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其他各种什么东西……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学生黄子云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眼睛痴痴地望定电话机前的那只矮木箱——那是学校置放的、为方便低年级同学打电话用的矮木箱……
黄子云的眼睛终于闪亮,他紧咬嘴唇,兴奋地挤进排队的同学间。
队伍长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捏着钢镚儿,急切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嘴唇,生怕上课的铃声马上响起。
上课铃声终于响了!
前面的人放弃了打电话,黄子云便一步跨上去,踏上木箱,左右看看,见没有人在注意自己,于是抖颤着手指,拨了电话号码。
黄子云: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等待的队伍已经完全散去。
黄子云面上露出笑容,甜甜地面对红色的电话方箱。
黄子云: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分呢!……
一个高年级学生由黄子云身边跑过去,大声催促:上课了,赶快回教室!
黄子云对他笑了笑,继续对着话筒:妈妈!我要上课去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衣服、自己冲牛奶、自己……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大伯的小吃店里吃米粉汤,有的时候,还买一个炸糕……
不知为什么,说着说着,黄子云嗓音哽噎起来,清了下鼻子: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妈妈,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在一起,妈妈!……妈妈,你怎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你怎么还不回家呀?……妈妈……
黄子云伸手擦眼泪,放下了电话。
就在话筒尚未挂上的一瞬间,一个清晰的女子声音从话筒内传了出来:下面音响,十点三十二分十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鼻涕凝在瘦小的手臂上……
看,这是一场多么令人回味不已、感慨至深的场面展示!简洁而传神、委婉而有致,在有限的场景内,包含着、浸润着多少场景外的人生内容!虚实结合、对比强烈、悬念连接、起伏跌宕,直到最后女报时员的报时声出现,才使观众猛然醒悟过来,进而不能不对小子云悲怆无告的身世产生无限同情,对造成他如此这般境况的有关人员与社会环境,发出激动的抗议。作为电视短剧一个场面的展示,其技巧的运用是相当出色的。
下面,再看《克莱默夫妇》开头部分第一个描述单元的展示艺术:
(A)
特写:一个女人的脸……她是泰德·克莱默夫人、比利的母亲——乔安娜。她那深感疲倦的眼睛里,噙着克制住的眼泪和无法倾吐的叹息。暗淡的脸部的侧影。光彩暗淡的结婚戒指。
乔安娜:妈妈可爱你啦,比利……
孩子的房间里。天蓝色的墙壁上画着朵朵飘浮的白云。
比利和往常一样,在母亲的爱抚下,正要入睡。
比利喃喃:我可爱妈妈啦……
乔安娜:睡吧,睡得美美的。
比利仿佛要甩开母亲轻轻搂着自己肩膀的手似的,一骨碌把身子转向墙壁。
乔安娜刹那间愣了一下。
乔安娜:明天早晨见……
比利已经沉沉入睡,什么也听不见了。
乔安娜:……妈妈可爱你啦……
乔安娜走出孩子的房间。她表情严峻,从衣橱里取出旅行用的皮箱……
(B)
美国广告业中心纽约麦迪逊街的办公室内。
精明干练的泰德·克莱默正与上司欧克纳纵声谈笑。
泰德:我刚当上美术主任助理的时候,去买一件防水布的风衣,想不到紧张得冒汗,连手都发抖啦……
欧克纳一手拿着酒杯,倾听着泰德的谈话,显得非常理解的样子。
工作完毕下班的男员工们……
回家途中,欧克纳告诉泰德——已经决定提升他为大西洋中部沿岸地区的业务负责人。
泰德十分兴奋。
(C)
乔安娜继续打点自己的行装。她从柜子里随便挑出一些衣服扔进箱子里,最后把孩子穿脏的一件圆领衬衫盖在上面,拉上拉链。然后,坐在沙发上,点燃了一支纸烟来排遣焦躁的心情,等候丈夫的归来。
门铃声。
尽管这是她期待的声音,乔安娜还是吃了一惊。
她走上前开了门。
泰德匆匆忙忙地一进来就直奔厨房去打电话,他有紧急的事情要立即与公司联系。
乔安娜紧张地注视着丈夫。
泰德在电话上不紧不慢地叨叨着,根本不容她插进一句话。
乔安娜再也忍不住,对着他的后背说了:我要走啦!
是没听见,还是听见了?泰德挂上电话,还是照样地忙忙活活:你们晚饭都吃了吧?
乔安娜的身子发抖。她直勾勾地走近早已摆在门厅的那许多东西前。
乔安娜:这是我的钥匙,这是信用卡,还有支票本,我的存款两千元已经取出来啦——
泰德不解:干吗?开什么玩笑?
乔安娜:这是洗衣票。这是洗衣房的收条,星期六就给洗好。房租已经付过了。电费、水费还有电话费,也都……
乔安娜仿佛赶快逃避开似的退到门边。
泰德的脸色显得可怕起来——喂,为什么这时候……知道啦,我错啦,不该回来这么晚,可我是为一家人才这样奔忙的啊!喏,懂得吧?
乔安娜打开了门。
泰德跑上去,夺下她的皮箱。
乔安娜空着手,走出房门。
(D)
这是高层公寓。夫妻俩就在狭窄的走廊里压低声音争论起来。
泰德:我做了什么错事了?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倒是说明白呀!
乔安娜:你没有什么不对……是我不对。是我错把你当成结婚对象了,就是这么个问题。我再也忍受不下去啦,不行啦!……我也想忍耐下去,可是……请你原谅……
泰德伸出手去拉她。
乔安娜歇斯底里地避开了他,她不让他再碰她。
乔安娜:不行,不行。求求你,我不进去!我不进去!……要是你硬把我拉进去,总有一天,……我会从窗口跳下去!
泰德:比利怎么办?
乔安娜就像背上给浇了一桶冷水似的走进了电梯。
乔安娜回身:我不带走他……这对他没有好处。我太不忍心了,不过我实在受不了……那孩子还是离开我好……
泰德:乔安娜,求求你!
乔安娜:可是,我已经不爱你了。
泰德:……你,上哪儿?
乔安娜:不知道……
眼泪从乔安娜**着的脸颊上流下来。她转过了脸。
……电梯门,在泰德面前,关上了。
这个开头的描述单元的任务是——将两个主人公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内在心态表现出来,并使观众产生观赏兴趣。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般的情节片,它除了要介绍必要情节悬念来吸引观众外,更重要的是使观众感到这两个主人公“活生生”的人生状态,感到剧中人与自己的贴近,或者说,几乎就像观众“自己”——进而将本片的人文基调与艺术风格简洁地展示出来。
上述的描述单元,便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它由四个场面戏组成:第一场戏,采用精雕细刻又简练含蓄的风格,将乔安娜内心的痛苦、矛盾,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一开篇就不同凡俗。第二场戏,则更加简练而明朗地向观众亮出一个志得意满、精明强干的职员形象,来与第一场对比;然后不浪费一点多余笔墨,马上进入第三场戏。两个主人公在这场戏中,作了反差极大的性格体现:一个怀着内心强烈的痛苦与矛盾,要向丈夫倾吐;一个只醉心于公司的事务,根本不加理会(其实,此刻泰德若能认真倾听乔安娜的心声,矛盾还是可以解决的)。这场戏,是本描述单元的重头,所以作者对两个人的语言、动作,以及两者之间的艺术对比、反差,都作了精心设计与细致描画,绝不吝惜笔墨。第四场戏,乔安娜出走,并宣布已经不爱泰德。激烈的动作戏之后,是一扇关上了的门——面对这突然关上的“门”,泰德惊惑不解;观众虽有所体会,却也为之感叹并自然关注后面的情节:以后将怎样?
在这个描述单元中,既有场面与场面的对比,又有场面内部的对比;既有人物性格的立体刻画,又有场面描述的详略、疏密;同时,也很讲求情节进展的节奏——张弛相衔、缓急相继:第一场戏忧伤、滞涩,第二场戏则欢快、明朗,第三场戏不无悱恻、犹豫,第四场戏则冲动、激烈……总之,虽只由四个场景组成的并不长的描述单元,却体现着作者老练高明的艺术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