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劇的社會學性質,可以簡括為一句話——體現曆史進步或代表真善美的人物(勢力)在與代表邪惡、反動、假惡醜的人物(勢力)的衝突或鬥爭中,最終占據主導位置或取得勝利。
如果說,悲劇的實質是曆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衝突,那麽,正劇的實質則是曆史的必然要求在經過有效的鬥爭後終於得到實現的衝突。
正劇的衝突與悲劇一樣嚴肅、緊張、激烈,但正劇一般表現的是代表社會發展趨勢的正義力量已經出現、勢必壓倒或正在壓倒反動沒落勢力的曆史條件下的衝突。
意誌堅強的性格和尖銳的衝突使正劇與悲劇有相似處,但代表正義和真理的社會力量在正劇中往往體現在智慧、勇敢、堅強、充滿必勝信念或英雄氣概的主人公身上。由於這類主人公反映著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的進步勢力或人民大眾的某種合理要求與願望,因而它使廣大觀眾或讀者自然站到自己一邊。
正劇衝突的雙方可能勢均力敵,甚至是反動、落後的勢力還可以處於片時的優勢,但正劇的主人公由於有進步階層和人民大眾為後盾,因此即使在落後勢力暫時得逞的時候,也仍然能夠控製和掌握劇情的發展方向,進而使觀眾產生某種鼓舞、振奮、激昂的社會情緒與審美感染。
且舉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來看——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成立了“臨時政府”。形形色色的政黨都在覬覦著政權。於是在彼得堡街頭,到處燃起篝火,經常出現種種“鬧劇”。影片一開始,便是一個社會革命黨人在民眾麵前發表演說,鼓動人們要把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底。這時,一位士兵和一位水手喊道:“要打,你自己去打吧!”把他轟走後,眾人高呼:“打倒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