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第一節 “後現代”思潮與當代電影

字體:16+-

關於“後現代”的論述已經很多,諸如:對“後現代”、“後現代性”、“後現代思潮”、“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社會”與相關的“大眾文化”……各個概念的定義,以及“後現代性”與“後現代思潮”是否屬於一個範疇?“後現代主義”到底是藝術領域的一個流派,還是一種哲學思想?“後現代”與“後現代社會”在社會學中是否等同為一個概念?“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必然關聯與內涵的差異……均有相當深入、細致、極具學理性的各家論說與辨析。

盡管各家之說不無差異,但對“後現代”人文內涵的總體認知卻是相同的。這就是——反對總體,消解深度,抵製解釋,拒絕意義,否定價值,打倒權威,擺脫理念,強調感性,重視形象、無視本質……的融會與綜合。在這基礎上所體現的現實態度,自然就是不要邏輯、反對秩序,強調即時享受、不問終極歸宿,我行我素而又無是無非、無可無不可,不要思想、隻要遊戲,滿足平麵、平淺、平庸與複製,及時行樂而又樂不起來……

在藝術展示方麵,如果說現實主義是以典型概括作集體性現實層麵的掃描,現代主義是以極端方式作個體生命哲學層麵的拷問,而後現代主義則是對前兩者的全方位顛覆——不要問我從哪裏來,不要問我到哪裏去,也不要問我“現在”是什麽、為什麽與怎麽樣:一切均不必說,也說不清楚,隻自然而然地“活著”就是。

美國學者傑姆遜說:“就情緒而言,現代與後現代的區別是:焦慮與耗盡。”這,亦為確切而簡潔的一種概括。

20世紀以來在世界影壇上具有後現代品格的電影,可大體分為兩類。

第一種:以現代甚或傳統的形式(敘事方式與鏡像語言),傳達某種後現代性人文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