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三、如何增加“見識”

字體:16+-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老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見識的增長,無非是多經世事、多悟人情(當然,其中也包含了“知書達理”這層內容)。可見,見識的增長沒有捷徑,想在“山中一日”,就體悟“世上千年”,隻是天方夜譚罷了。

不過,在這裏我們倒不妨隻從方法論角度,研討一下“見識”具體生活人事或物象時的思路或途徑。

近來,電視紀錄片以其貼近生活的“真實性”大受觀眾青睞。在一定意義上,應該說是社會大眾文化的一種進步——人們已經不再滿足在那類“寓言”中獲得虛幻的慰藉與寄托,而開始正麵人生、直視生活、省識“自我”。因此,電視紀錄片貼近生活的“真實性”屬性,可謂功莫大焉。

然而,怎樣理解“真實性”?什麽是表層真實?什麽是深層(或曰本質)真實?這些就離不開創作者對生活的“見識”了。

任何曆史都隻能是當代人眼中的曆史。電視紀錄片的真實,也不可能具有絕對客觀的真實,而必然浸潤著電視製作者有意、無意的主觀意識。於是,我們在強調電視紀錄片必須要真實時,在理論上就應先予以界定:電視紀錄片中的真實,實際上是(也隻能是)一種基於客觀基礎上的“主觀真實”。而既然是一種“主觀真實”,它就不能隻要“如實記錄”下來“原生態”的事件、人物、場所、風光,就可以坦然以示天下了。

已有論者對某些紀錄片一味搜幽攝怪,以獵奇為旨或者“如實掃描”、純自然主義的兩類製作,提出了批評。前者有“真”而無“實”:雖然物象確在,卻無關涉曆史與現實的社會文化內涵;後者則有“實”而無“真”:雖然再現了某方麵的社會生活現象,但毫無既定主旨與規範,純然“泄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也就很難有確切的“真”價值了。因此,上述兩類製作,盡管打著真實的旗號,卻恰恰是“偽真實”,甚至是“反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