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课

一个闹心的家庭与一辆破车

字体:16+-

《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这个影片的名字似乎与“生死学”有着不小的距离。但谁说生死学就应该是阴暗的,不能有阳光;是严肃的,不能有欢笑呢?

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时,就被打动了。片子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一个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家庭。一辆破车,几百公里的路程,全家人怀着不同的心情,送小姑娘奥莉芙参加“阳光小小姐”比赛。一路上各种碰撞,各种意外,每个人的生命故事渐渐地有了不同色彩……

我选择教学电影,并不看重它是否是大片,是否由大导演执导,是否有大牌演员。某些著名导演的片子其实就是在探索死亡与生命,是很“生死学”的,如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但我担心大导演们过于风格化的片子,会让学生更想去探究导演的艺术风格,而不是与自己的生活、生命相连接,进而去深入思考。《阳光小美女》拍得清新流畅,毫不造作,浅显的故事或许更贴近真实的、普遍的生活,而且还很具有“话题性”。

等到开始备课时我才发现,原来这部电影也像奥莉芙参赛一样,是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先是剧本没人赏识。米歇尔·安德特完成剧本后,好莱坞的制片公司认为“过于平淡”,不肯投资拍摄,最后制片人马克·特托图以25万美元的超低价格买下了改编权。

导演乔纳森·戴顿和维莱莉·法瑞斯,本来是拍MV的,虽然得过格莱美奖,但在电影界还是菜鸟。不过他们倒是非常喜欢这个剧本,觉得正是自己电影处女作的最佳题材。

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电影从筹拍到上演,整整用了5年。导演都担心,再拍不完,“小奥莉芙”要变成“大奥莉芙”了。

电影拍完,制片人马克带着它四处寻找发行公司,然而对这部没有大明星、没有爆点的电影,许多公司都不看好。四处碰壁之后,马克辗转来到圣丹斯电影节,没想到在这个独立电影节上,《阳光小美女》大获成功。之后,有公司以1000万美元买下该片的发行权,创下了独立电影版权的最高价。

2007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这部投资仅800万美元的电影,获得4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两个奖项。

《阳光小美女》的开头,导演用许多特写镜头让6个家庭成员逐一亮相:戴着大眼镜、鼓着小肚子的7岁女孩奥莉芙,在电视前模仿着美国小姐的动作;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兜售成功学,台下却掌声零落的爸爸理查;穿着花衬衫吸食海洛因的爷爷;在房间中挂着大幅的尼采像,为当飞行员发了哑誓的哥哥德维恩;焦虑的妈妈雪儿边开车边抽烟,赶到医院去看望舅舅;这个身为学者的弗兰克舅舅,因为事业与情感的双重失意而自杀……这一家人,看上去都有点“不对劲”,而且还经常吵作一团。

但为了能让小奥莉芙参加“阳光小小姐”的比赛,全家人达成了妥协,所有人一个都不落地上了一辆破旧的旅行车,向着加州开去。

这辆明黄色的破车,是电影中一个很特别的意象,它不断地出现故障,需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推动才能继续向前。途中的加油站、汽车旅馆,每个停靠地点似乎都让家庭危机更深一步,直到爷爷早上不再醒来……

在豆瓣上,有网友这样写道:

感谢Little Miss Sunshine,在我对人五人六的朝九晚五和人模狗样的三点一线感到厌倦和乏味的时候,跟我打了个照面。

Little Miss Sunshine没有对我耳提面命,没有让我醍醐灌顶,更没有用深刻的哲理打通我的任督二脉,让我对生活的灵感如泉水般喷涌。甚至于它自己,也在前途未卜地行进中。我感谢它,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那么多没有被贴上成功标签的人们,那样艰难而美好地生活着,一如众生,一如世人——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下去?

好吧,出发!让我们和那辆明黄色破车一起上路,去看看死与生是如何联结在一起,创造出人生新的可能性的。